2024/10/10(四) ●一日一箴言
《格言聯璧》:93
聽其言必觀其行,是取人之道;
師其言不問其行,是取善之方。
【譯文】
不僅聽他談話內容如何,還要觀看他的道德行為,這是選用人才的正確方法;
只按他談話的內容去做,不問他的道德行為如何,這是擇善而從的正確方法。
【註釋】
① 師:效法,學習。
●【賞析】
一個人值不值得信任,做事能不能靠得住,那就要仔細觀察了,
不能光聽他嘴上說什麼,還要看他實際行動怎麼樣,是不是言行一致,是不是說到做到。
如果光說不做,言行不一,只是耍嘴皮的功夫厲害,那還是算了。
《論語.公冶長》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解釋〕:孔子開始時,總是聽其言就相信他的行為,但是許多時候是錯了,現在就調整為:
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是否言行一致。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解釋〕: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先看他目前所做的事,接著再擴大觀看他所經歷過的事,
最後再看他辦完事後,心裡安住的情形。
如果能這樣周遍、仔細地觀察,一個人的真面目,那裡藏得住啊!那裡藏得住啊!」
如果說我們要向別人學習,那只要聽他的言論就好了。
只要他說的善言,是對人對社會有益的,那就足夠了,不用看他是否能夠做到,只要我們努力去做到,那就受益了。
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先生尤為提倡「知行合一」。
「知」是指良知,即人類本有的道德意識;「行」是指實踐。
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解釋〕:若能真切篤定地明白道理,必會有相應的行動產生;
若能覺察明瞭當下所做,必是真正了知了其中的道理。
孔子有一段家喻戶曉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效法的人,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
對於他們的缺點,要引以為戒,注意改正。
蕅益大師講:「以殷重心治輕忽心,一言有益於己,便應著眼銘心。」
〔解釋〕:修道人要以懇切深厚之心對治輕忽怠慢之心。
只要一句話對自己的成長有益處,就應該牢牢地記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