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0314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20250314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英 01 scaled
521 先聖語錄 01

2025/03/14(五)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42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譯文】請求人幫忙,就去求真正的男子漢,要救濟別人,就救濟那些急需救濟的人。
●【賞析】
人們在尋求幫助,和幫助別人時,應該有一些原則和藝術。尋求品性好的人的幫助,幫助那些急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話語對於那些「病急亂投醫」,或者常做「錦上添花之事」的人,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為什麼「求人須求大丈夫」呢?大丈夫心胸坦蕩光明磊落,不會因予人好處而趾高氣昂、傷人自尊;也不會將此恩惠時時掛在嘴邊,讓對方覺得壓迫,最重要的是:大丈夫疏財仗義完全是真心誠意,受他好處的人亦可坦然接受,不用從此矮人一截抬不起頭。「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其實就是財佈施的道理。

【佛經故事】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菩薩專修佈施法門,天上的天人要試探他,就化身成一個小孩,哭喊著走到這菩薩面前。菩薩就問他是什麼事,小孩說自己的母親一隻眼瞎了,醫生說可以換眼睛,不過一定要菩薩的眼睛才能用。這位菩薩一聽,當場就挖了右眼給他;天人就故意說:「唉呀,醫生說一定要菩薩的左眼才行。」菩薩略想了一下,剛才挖得太快了,早知道先問一聲也不致于白挖了,不過既然修的是佈施法門,還是把左眼挖下來給了他。那曉得天人說:「這一次你挖眼睛時猶豫了一下,效果就沒有了,這左眼不能用了!」

要行無為的佈施啊!我們哪夠資格自稱修道學佛呢?我們有誰捨得把眼睛佈施出去呢?但是在社會上有許多人,他們的行為卻真是菩薩行,真是犧牲自我,在每一件事、每一念上是無所求的。若是還要考慮一下,那就變成衡量取捨的行為,就不是菩薩道。要徹底行無所求的佈施,有時見到人家有困難,當場慷慨解囊相助,如果回頭一想,唉呀!我幹嘛給他那麼多呢?有這一念,那怕剛才捐了一千萬都不算功德了。就像那尊菩薩捐眼睛,考慮一下就沒有功德了。

另外能夠真正布施到有困難有需求的人身上才有功德,因此布施要確定對象要考慮他的需要是多少,太多會養對方貪心,太少會救濟不周全。論語有一篇孔子教導弟子們救濟的原則。

【論語故事】《論語·雍也篇》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ㄙㄨˋ),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解釋〕公西子華出使齊國,冉有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小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冉有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有卻給了她八百斗。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騎肥馬,穿著又輕又暖和的皮袍。我聽人說君子應該救濟有緊急需要的窮人,而不應該給富人添富。」

這件事說明孔子認為公西赤(子華)家境富有,出使國外是乘著肥馬穿著暖皮衣上任,接濟其母親略表心意即可,但冉有卻額外給太多了,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大家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應當看看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就像孔子教訓冉有的一樣,自己不是不想接濟公西赤的母親,而公西赤也並非沒有能力養育老母,這種情況下的接濟就顯得有些多餘,還不如拿著糧食去周濟一下身邊更需要的人呢!

【歷史故事】北宋年間,有一年的雪非常大,天氣也是異常地寒冷。當時的宋太宗趙光義想到了窮苦的老百姓,在如此環境下,生活一定極為困難。他立即召集官員,派人準備好糧食和木炭給京城的那些窮苦人家和孤苦伶仃的老人送過去,讓他們能有飯吃,有木炭取暖。這件事情為宋太宗贏得了民心,穩固了自己的統治。

【寓言故事】「涸辙之鲋」。莊子說他曾經遇到一條東海來的小魚,獨自躺在乾涸的車轍之中。他出於好奇地問道:「小魚,你想幹什麼?小魚說:「你能給我點水,讓我活下去嗎?」莊子回道:「可以啊,不過你得我等先去勸說吳、越兩國的國君,讓他們引西江水來救你,你看行嗎?」小魚十分氣憤地道:「我現在只需一點水便可活下去,若是照你說的那樣,我早就變成魚乾了,還等你來接濟嗎?」這則寓言就是告訴我們,若是你想幫助別人的話,就應及時伸出援手做出行動。除非你是不想施以援手,才會借故拖延救援時機。

救助急難要及時,如同乾旱要祈求及時雨,才能解除旱災。颱風地震淹水火災等都是危及生存活命的災難,急難要大家及時發動,人人慷慨捐輸參與救難工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團結一心,在社會上才能發揮救急救難的力量,讓有困難的人能有喘息的空間再協助日後的生活如何努力工作脫困脫貧,自立自強,維護他們有尊嚴的獨立生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