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09(五)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97
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註釋】⑴許:許諾。⑵移:改變。
【譯文】答應送給別人的東西,就是有人以千金相換,也絕不能反悔。
●【賞析】
「言忠信,行篤敬。」,重諾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由於承諾是一種責任、一種承擔、一種付出乃至一種犧牲,因此,有些人害怕承諾甚至視承諾如糞土、置守信於不顧,嘴上說的一套,實際行動又是另一套;有些人為了追名逐利,不擇手段,瞞上欺下、坑蒙拐騙,無所不為;而那些重諾守信的人被那些出爾反爾的人看成傻瓜、窩囊廢。
當今社會的經濟形勢變化、金融市場混亂、消費市場起伏、媒體推波助瀾,導致經濟糾紛、毀約毀諾的情況屢有發生。但是古時候有許多誠信的事蹟:尾生抱柱、立木為信、一諾千金、曾子殺豬等美談。誠信是衡量一個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準。孟子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孔子曰:「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兩位聖人告誡人們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
【成語故事】1:尾生抱柱:
〔原文〕出自《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解釋〕相傳尾生與一名女子某日相約在橋下,結果女子沒有出現,河水卻暴漲了,尾生遲遲不願離去,最後竟抱著柱子被水淹沒於橋下。有學者認為,尾生就是《論語》中的「微生高」。古時男女之約都以定終身為期許,故以生死相隨。在《戰國策》、《史記》、《漢書》等史書中,許多人物在談話裡,常以尾生作為「守信」的代表人物。
【成語故事】2:立木為信: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裡的商鞅變法「立木為信」
〔原文〕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複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解釋〕戰國時期,商鞅為了變法順利,想提前樹立威信,於是派人在城南門外立了一根木頭,並發佈告示稱,誰將木頭扛起搬到北門就可得到賞金。起初,沒有人來嘗試。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商鞅將賞金提高後,終於有人照做了,而商鞅也如約打賞,兌現承諾。這一方法為後來法令的順利實行奠定了基礎。
【成語故事】3:曾子殺豬:
〔原文〕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汝)還,顧反為女殺彘(ㄓˋ豬)。」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之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解釋〕這是一則很有名的古人家庭教育故事。故事講的是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兒子哭鬧著也要跟著去。曾妻便哄兒子說:「你回去等著,我回來殺豬讓你吃肉。」
曾妻剛從街上回來,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殺豬,她急忙阻攔道:「我只不過是跟孩子說著玩哄他的。」曾子說:「同小孩子是不能開玩笑的。孩子年幼沒有知識,處處會模仿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今天你欺騙他,就是教他學你的樣子騙人。做母親的欺騙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辦法啊!」於是,曾子殺了那頭豬,煮了肉給孩子吃。後用以指父母教導子女應言行一致。
佛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孔子說:「人無信不立」,我們無論學佛修道或做學問、行走人生,通常都是這樣:有信便有得,不信便不得。但並非不能疑,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提出各種疑問,再提出各種解答。正如南懷瑾大師所說:「要一步一步追問下去,每解決一個疑問,就前進了一步。不過,在根子上不能疑。」比如,修道學佛法到底有沒有用?學科學到底有沒有用?做好人到底有沒有用?這都是在根子上疑,不如不要開始。先在根本上「永斷疑悔」,斷絕自己的退路,勇往直前,就可能走出海闊天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