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您有沒聽過家中老一輩對季節變化的一種說法?!那就是長輩們會說只要端午節一過,天氣就會日漸炎熱,冬被即可收起更換夏被。端午當日龍舟戰鼓聲地響起,宣告了夏日的到來,時序的轉瞬也逐漸走到夏至。夏至落於國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農曆五月下旬,此日因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白晝最長的一天,也正式進入夏日的氣候。
位居亞熱帶的台灣,炎熱的夏天總是伴隨些許的潮濕,因此只要夏天一到,人們也總是容易心浮氣躁,情緒起伏不穩定,連帶影響到人際關係。《黃帝內經》云天地萬物都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夏天由於自然界的陽氣旺盛,促進了自然萬物的華實,人體的新陳代謝在這個季節也非常旺盛與活絡,過盛的心火隨著血液循環而流動,人們在夏季也就因此容易在生理與心理有一些不適感出現。
此時,我們可以透過一些飲食來緩解與改善,例如:菊花可清熱解毒、綠豆具清熱消暑之功效,都是夏季解暑的好選擇;白木耳則富含膠質與多醣體,有助於潤肺、養胃與緩解暑熱;蓮子與百合則補益心脾,有助於舒緩焦慮的情緒,這些都是夏季的食補、食療好食材,但還是要依據個人的體質來斟酌食用,必要時也可諮詢專業人士的建議。炎炎夏日更要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避免病從口入,飲食進出要平衡、補水的量也要正確。
炎熱的夏日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神的平靜,《黃帝內經》提到夏季的養生關鍵是使人無怒,氣可正當、正常的宣發、宣洩,但不宜亂,心情煩躁就會使氣亂、氣逆,神志也會因此受到傷害。因此厚德大帝要大家學習放下與歇下,唯有放下了、歇下了,自然身心就會順。頸部、肩部、腰部,都要能放鬆,不要與之夾得緊緊的,要放鬆,愈能放鬆,氣血就順暢,身體的氣脈才會暢通,心就會平,氣就會和,人就會靜。
濟公活佛慈悲:「故身安之道,先養其心,心安則身安矣!」徒兒要安頓身心,就非得涵養其心不可,心若不正,行為必定顛倒,所以才說「心莫為形役」,不要被外在因素所左右,要自家本心做主。就讓我們一起將我們的心在夏季校正回歸吧!
文:編輯室/圖:林黃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