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6/18(三)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136
年年防飢,夜夜防盜。
【譯文】每年都要預防飢荒,每天夜裡都要提防盜賊。
●【賞析】
凡事要留後路,為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就不怕臨時遭遇變故。「民以食為天」,要想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保證,除了靠自己的辛勤勞作外,還要有憂患意識,預防外界的天災和人禍。只有內外兼顧才能衣食無憂,安居樂業。
古時的農業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收穫一次,因此要非常辛勞的耕耘,才能秋季收割,冬季儲備一年的糧食。家家戶戶都是勤儉持家、量入為出,稍不注意,有點浪費,就會發生糧食不夠吃的現象,全家人就要挨餓了。平時預做準備,儲糧以防年度收成不好,是每年非常重要的事。
【民間故事】和尚救助 積榖防饑
相傳民間有一戶人家非常富有,平時大魚大肉,過著豪奢的日子。隔壁是一間簡樸的小廟宇,只有兩個和尚在此修行,富翁也會偶而來佈施供佛。和尚每天從隔壁大戶流經過的水溝撈出許多米粒菜葉,曬乾了可以再煮來吃,吃不完的就用袋子裝起來儲存在小糧倉裡。和尚常常誦經迴向給大戶人家祈求佛祖保佑,這樣相安無事多年。
忽然有一年全縣乾旱,大家都收成不好,人人糧食短缺,有行無市,真的是有錢買不到食物,大戶人家撐了幾個月,眼見米缸就要見底了,還買不到糧食,富翁就到隔壁小廟燒香拜佛,請佛祖祈福、降雨、保護來年收成豐收。這時和尚拿出好幾大袋的米和菜乾給富翁,請他帶回家。富翁感激涕零,千恩萬謝,和尚說:「不用謝,這是你們家原有的食物。」富翁很驚奇說:「怎麼可能?」和尚才說出原委,富翁家每天洗米洗菜所浪費的東西就是耗損福報,還好和尚都將之揀起來,才能有今日的回報呀。富翁回去之後也從善如流,改掉過去的奢華,從此也過著簡樸的生活。
人們一生所珍惜的財富,其實是「財富無常,五家所共」:
「五家」,即王(政府稅賦)、賊(盜賊偷盜)、火(火災燒光一切)、水(洪水沖掉一切)、惡子(敗家子孫),這是大略的比喻,因為在這世間沒有任何人能夠獨享所有的錢財;擁有了它,就有「樂受」,然而樂受接踵而至的即是無常一到來的「壞苦」相繼,當千金散盡時,心中的無助、失落是無法和榮華富貴時相比的。綜觀古今中外歷代的更迭,從古羅馬帝國到中國各朝代,國土山河、金銀財寶,大多屬於國王或皇帝所擁有;但是唯有真正明白錢財乃五家所共有的國王,才是賢明而有智慧的。
佛法言,「財」,可分成內財與外財。內財是指自己的身體,如四肢五官、五臟六腑等;外財即指錢財,無論是外財還是內財,到人命終時,都是帶不走的。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因而急急忙忙地苦追求。所以《大智度論》說道:「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
【印度佛教故事】「行施能捨真富貴」
古時在印度,有位國王,性情仁慈,愛護人民,並以正義忠誠的臣子輔佐朝政。有一回,國王出宮巡視民間的生活,看到國內很多富貴的長者,住的是深院豪宅,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國王心裡一方面欣慰於人民都能過著富足安樂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考慮到這些長者過多的財富,對於人民、國家都沒有利益,於是,國王下了一道命令,請長者們公布家產,準備予以徵收,作為擴充軍備之用。
當時,有一位擁有億萬家財的長者,入宮向國王公布自己只有「私財三千萬兩」,國王聽了,勃然大怒,正想追究長者欺君之罪時,長者向國王解釋著:「我今所積蓄的私財,不能貢獻給國王;但是五家的財產,不是私財,可請國王全權處理。」長者的一番話引起了國王的好奇心,於是國王繼續問長者,何謂「私財」,什麼又是「五家之財」?
長者回答說:「大王,我心常樂念佛,口裡常宣說佛陀的教理,更用行動來實踐。所以我將財產中的三千萬兩用作興建佛寺,供養僧眾之用,並幫助那些生活貧困的人們。布施使我心安理得,而布施行善所得之福德,將跟隨我生生世世,這就是我的私財;其餘我所擁有的數億家產,這些都是外在有形的五家之財。如果遇到水災、火災或遭盜賊洗劫時,別說錢財,可能連性命都保不住!而我的兒子不如我一般地勤奮努力,所以,雖然現在我有億萬家產,但等到那天我往生了,這些家產終有一天會被這個不肖子揮霍殆盡。世事虛幻無常,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人的身體(內財)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素所形成,命終之時,身體終將歸回大地的地水火風裡,到時候,這些有形的財寶是連一文錢也用不著。所以,現在藉此因緣,十分希望國王把這些財寶收去擴充軍備,正好可免去我的擔憂。」
國王聽了長者的一席話,心有所感:「我是一個只知有形財富,而不懂心靈財富的窮人。這位長者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富人,他知道無常是人生的真理,沒有一件事是永遠不變的!就像我的國土江山、財寶妻兒,終有一天會離我而去。」有了這種覺悟,於是他皈依三寶,供僧建寺,誦讀佛經,持守戒律;並將徵收來的財寶,轉成救濟貧困的人民,落實民胞物與的精神。不到三年,國泰民安,盜賊絕跡,百姓衣食無憂,快樂安康。國王、長者在壽終後,也因這世的行善積德,得以生天。
佛在《四十二章經》云:「吾視金玉之寶如瓦礫。」也曾向阿難尊者開示:「金銀財寶猶如毒蛇,不可碰之,應當遠離。」佛以大智慧告訴世人,這些身外之物,只會徒增人的貪欲,人性的貪婪有如無底洞般,所謂的「千田想萬田,萬田想登基,登基想成仙」;「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殊不知錢財乃五家所共有,汲汲營營地追求,到頭來終無所得,有的只是長養三毒,障蔽真心罷了。
龍樹菩薩也告訴世人:「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覺悟,知身如幻,財不可保,萬物無常,唯福可恃,將人出苦,津通大道。」有真智慧的人,明白錢財是五家共有,這當中就是在闡述一切無常的道理。而懂得行布施,捨慳貪,就是在累積福德;行善卻不著相,就是功德,就是般若智慧,像冥冥苦海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眾生離苦得樂,邁向清淨無為的解脫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