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06(日)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154
既墜釜甑,反顧何益?
已覆之水,收之實難。
【註釋】
(1)墜:摔落。
(2)釜甑(ㄗㄥˋ):「釜」和「甑」,皆古時炊煮器名。「釜」是古代的一種鍋子,「甑」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置於鬲(ㄌㄧˋ)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鬲是一種古代的炊具。圓口,似鼎有三足,足部中空,便於加熱炊煮。
(3)反顧:回頭看。
(4)覆:傾倒。
【譯文】
瓦罐已經掉在地上打破了,再回頭看還有什麼意義呢?
已經潑在地上的水,再想收起來實在太難了。
●【賞析】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無法挽回的,「既墜釜甑,反顧何益?已覆之水,收之實難」,就是要告訴人們,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錯誤已經鑄成,後悔和自責是毫無價值、毫無意義的。人的目光應該朝前看,不要總盯在過去的失誤上。若能從中吸取教訓、知錯能改,想辦法彌補造成的惡果,就是最大的收穫。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無法挽回的,人要是不把心胸放開,那日子只有在每天的追悔中度過,人生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本文此句就是要告訴人們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錯誤已經鑄成,後悔和自責是毫無意義的。人的目光應該朝前看,不要總盯在過去的失誤上,否則是不會有進步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不忘」不等於懊悔,若能從中吸取教訓、知錯能改,想辦法彌補造成的惡果,就是最大的收獲。何況人生中遺憾的事情隨時都會發生,自怨自艾只是在浪費生命而已。做人還是達觀一些,一切順其自然,才能活得輕鬆自在。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心想要得到滿足恐怕也是一種奢求。而也正是人心不足、欲海難填,才使自己在每天的奔波勞累中疲憊不堪。人對「滿足」這個詞的體會似乎總是沒有那麼深刻。因此,為了知道它是何種滋味,人們孜孜不倦地追求成功、名利,企圖能夠使自己得到滿足。殊不知那知足的心境本是自身擁有的珍寶,在追逐時卻被當做廢物丟掉了,結果當然是離它越來越遠。所以,人的心裡永遠不會覺得滿足,於是就千方百計用名利物欲來填充,最後卻反而更加空虛,因為那些本來都是美麗的夢幻泡影,空虛而無常,隨時都會破滅消失。其實,只要生活過得去,大可不必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狽。物質不應該是生活的目的,知足者方能常樂。
【論語故事】哀公問社
《論語‧八佾‧二十一》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解釋〕
問社:問「社主」,即社神的木主。土神叫社,古代祭祀土神,要替他立一個木製的牌位,這牌位叫主,而認為這一木主,便是神靈之所憑依。如果國家有對外戰爭,還必須載這一木主而行。社樹以種植當地適合的樹為宜,夏都安邑,宜松;殷都亳,宜柏;周都豐鎬,宜栗。
魯哀公向孔子高徒宰我問社,宰我回答:「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這都沒錯。問題出在「曰使民戰栗(慄)」上。這事傳到了孔子哪裡。孔子對這五個字不滿,主要有兩點:第一,言而無據,不符事實;第二,「使民戰栗(慄)」事雙關隱語的說法,使人民害怕,就違背君王行德政、愛人民的理想了。
孔子雖然不滿這句宰我勸諫哀公的話,但事過境遷,多說無益,所以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即事已成定局,不必說了(成事不說);且哀公已順遂三家(三桓)的心願了,何必再勸諫(遂事不諫)? 宰我為哀公出主意,言語既已說出,不合時宜,雖然失言,我也不再責備宰我了(既往不咎)。
因此,人不妨活得瀟灑一些,不要對那些得不到和已失去的東西耿耿於懷。若能隨順因緣,隨遇而安,鍋子打破就打破了,錢財損失就當成與人結緣,不必在意,那麼人生中便能時時體驗到生命中的具足,『條條大路通羅馬、家家有路通長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