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09(三)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157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譯文】由儉樸到奢侈很容易,由奢侈再回到儉樸就難了。
●【賞析】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這種美德雖然在貧困的生活中容易做到,但是一旦生活富裕了就變得很難堅持下去了。因此,司馬光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這個道理。
【歷史典範】天下真宰相: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時陝州夏縣(今陝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進士出身,曾任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尚書左僕射等職,後被追封為溫國公,故稱司馬溫公。他是著名史學家,著述宏豐,《資治通鑒》為其代表作。
司馬光雖然官居高位,但在生活上,嚴格約束自己,作風淳樸節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為了教誡兒子司馬康,讓他認識節儉的重要性,他以家書形式寫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以下數條:
1.抨擊侈靡的陋習。他說:孔子曾言「以約,失之者鮮矣」,「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語出《論語·里仁》),古人以儉約為美德,立志修道的讀書人,如果厭惡粗衣粗食者,無可談論交往啊!今人以儉約而遭到譏笑,實在是奇怪的事。
2.提倡節儉的美德。司馬光讚揚宋真宗、仁宗時李沆、魯宗道和張文節等清官的儉約作風,援引宰相張文節的話:「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意思是說以我現在的俸祿,全家吃好穿好,並非難事,但是想到一般人由簡約到奢華很容易,但要由奢華回復簡約卻很困難。而我的俸祿並非長久,我的生命也不是長久,一但有變故,家人如果習慣奢華的生活,而條件不行了,恐怕會很難適應呀!因此現在節儉一點,穿衣為了避寒,吃飯為了溫飽,這樣就夠了。
3.切戒奢侈以齊家。司馬光為了使兒子認識奢侈的禍害,列舉春秋時期宋國上卿正考父和魯國大夫季孫行氏的節儉行為,說明節儉對於持家和興家的重要。他告誡說:「西晉時何曾(人名)『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有人,生活豪侈,冠於一時,結果是『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何曾每天用餐就花費數萬錢,到孫輩更加驕奢以至於傾家蕩產;石崇是晉武帝的臣子,為官總是強搶豪奪,成為巨富,炫耀財富,為富不仁,最終被抄家滅族收場。
司馬光一生,高官厚祿,然其「於物淡然無所好」。他雖為官近五十年,可「洛中有田三頃,喪妻,賣田以葬」,自己「惡衣菲食,以終其身。」平素「家居食不敢常有肉,夜不能常有帛」,「所居僅能避風雨」。司馬光一生光明磊落,潔身自好,所以他敢於為了正義,同勢族豪強、皇親貴胄作不懈的仗義鬥爭。嘉祜三年,司馬光任開封府推官,京城皇親國戚、勢官大姓、豪強奸猾,錯雜其間,是有名的難治的地方。他不徇私情,秉公辦事,懲惡揚善,一府安然。之後,司馬光又歷任起居舍人、知制誥(正四品)、翰林學士、參政知事等職。他「薦賢才,擊奸邪」,任用廉吏,誅斥貪殘。被時人從心底稱他為「天下真宰相」!司馬光辭世時,「皇太后為之慟,與帝即臨其喪」,賜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曰:《忠清淬德》。「京師人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器以過車。及葬,哭者如哭其私親」。送葬者,以千萬數。「都中及四方之人,皆畫像以祀,飲食必祝。」這就是司馬光在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心中的分量!
司馬光言傳身教,把生活節儉看成是與道德相關的大事。兒子司馬康從小秉承父訓,成為一位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勤儉持家的好官,為世人所稱許。我們讀歷史,能讀到這麼廉潔正義的清官,真是敬重萬分,百姓夾道弔唁,生意不做了趕去祭弔,賣衣服去致贈奠儀,哭喪如親人過世,百姓畫其相貌,在家敬拜,每餐飯前都能奉祀,以為祝禱。這種情懷證明司馬光是真正愛民如子的父母官,連皇太后也為他哀慟,和皇帝親自參與祭喪,數十年為國為民謀福利,不為自己求分毫,令人感動欽佩啊!
人生是一場修行與精進之旅,越是簡約的生活,越能感受天地萬物的和諧與共,越能體會生命的意義與使命,如果被物質欲望包圍則心靈的清淨靈明就會退守,我們就無法見到光明的未來,因此謹守簡單樸實的生活是清淨的本地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