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0715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642先聖語錄 01

2025/07/15(二)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163
與人不和,勸人養鵝;
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註釋】⑴養鵝:因為鵝吵鬧不休,可體會到整天吵吵鬧鬧多麼令人心煩頭痛。
⑵架屋:因為蓋屋需要多人通力合作,可體會到團結是多麼重要。
【譯文】與人合不來,就勸人家養鵝;跟人不和睦,就勸人重新造屋。
●【賞析】
古代鄰里若有了摩擦,就會有人勸你去養鵝架屋,不為別的,只因為鵝群的吵鬧能讓你體會爭吵是一件多麼令人頭痛的事;而蓋房子則需要通力協作,會讓人明白合作的重要性。鄰里之間應和睦相處,有了交往就會有摩擦,不論誰對誰錯, 產生摩擦的雙方都需要負責任,互相檢討,互相體諒。

「與人不和,勸人養鵝」有兩種看法,一是「學院派」,強調養鵝不擾鄰的作法,因為鵝是非常吵鬧聒噪的家禽,而且食量驚人,常常要成群結隊去各處田裡吃糧食,造成別人的不快與懊惱。鵝還喜歡追著陌生人啄咬,讓人痛得哇哇大叫不鬆嘴等習性。為了不讓鄰居討厭,就要把鵝圈養起來,甚至要在自己的園子裡找地方挖一個池塘養鵝。所以以前農家條件較差的家庭只養雞或鴨,很少養鵝,養鵝送鵝蛋,宰鵝送鵝肉這都是很稀罕的珍貴物資,所以鄰居一定會和好如初,自己也能達到主動修復鄰里和諧的關係。

另外是「鄉土派」,認為鵝有這麼多的不良習性又食量大,鄰居不和,勸人養鵝,是為了讓對方家庭耗費大部分的糧食去餵鵝,看到對方的耗損而發愁,自己暗自開心。古時農村有個順口溜:「養雞不養鴨,養鴨不養鵝,養鵝一家窮」就是這個道理。同時這句話也是提醒人們,要提防一些面和心不善的人,居心叵測,消耗自己家的實力,以達到損人的目的。
我們教孩子讀書啟蒙,就是希望孩子們學到正能量、正知見,所以私塾裡的老師一定是以「學院派」的說法,讓孩子知書達禮,樂於助人。

「與人不睦,勸人架屋」同樣也有兩種說法,一是「學院派」,架屋即是蓋房子,需要鄰里共同協助,還有紅白喜事,婚喪喜慶等,都需要請鄰居親朋來協助才能完成。
過去農村,有兩件事情是消除鄰里嫌隙的好台階。一是建房子,農村傳統建房,需要鄰里、親戚和朋友之間人力的幫忙。另一件就是白事,也需要鄰里幫忙。如果哪家建房,或者有白事,與這一家有嫌隙的鄰居主動前來幫忙,兩家就能冰釋前嫌。如果在這兩件事上(有的地方還包括各種喜事),兩家互不來往,基本上就斷絕關係,老死不相往來了。
這兩件事之中,古代的俗語當然不便提白事,農村民眾素來忌諱,只提建房的事。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與鄰居不和睦時,就勸鄰居建房屋,以表達通過鄰居建房的來往以修復和改善關係。

而「鄉土派」則另有說法,農耕時代的農村,經濟不發達,也不活躍,大多數人家種田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最大來源。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建造一座像樣的房屋(指磚瓦房),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那時,計畫建房的人家,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靠一點一滴的積攢錢財,等錢攢夠了才能動手建房。有一些為了建房的人家,從年輕時候起就開始積攢錢糧,到老了也未必能夠攢夠建房的錢,最後不得不放棄。有的人家為了修建一座四合院,要經過兩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建成。

農村有一句俗語說:「窮不豎屋,富不移祖」。意思是貧窮人家沒能力,不去想要蓋起好房子,富貴人家也絕不遷移祖墳,最多是整修但不遷移,表示不忘本。豎屋即起屋或架屋,蓋起雙層樓房的意思。「鄉土派」農村鄉民認為「勸人蓋房」與「勸人養鵝」的目的是一樣的,表面上看是一番好心,實際上是為消耗別人家裡的財力物力,削弱別人家的實力,是看別人家好戲的心理作祟。

同樣的道理,「增廣賢文」都是勸善規過的教育兒童啟蒙書,先生在解釋的時候,都以從正面引導學生,所以,先生們對這句話的解釋是正能量的。在此句之後,緊接著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從上下句的邏輯關係來看,其目的就是教人向善。

【佛典故事】鳥窠禪師渡白侍郎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他的作品平易近人,素有「平民詩人」之稱。鳥窠禪師化作一位住在樹上講經說法的禪師,以吸引白侍郎(即白居易)前來,白居易久已仰慕鳥窠禪師,幾次想要登門請益佛法,但是都不得其門而入。有一天終於如願以償,鳥窠禪師接見了他。白居易一見到禪師,首先就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禪師,佛法的宗要為何?請道一句。」禪師不假思索地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卻很失望,心想:怎麼大名鼎鼎的鳥窠禪師,我問他佛法宗要,他就只說了這麼一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呢?因為不以為然,所以白居易接著就說:「只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連三歲的孩童也懂得啊!」

鳥窠禪師聽後,不客氣的說了:「白居易呀!枉費你讀聖賢書,三歲孩童雖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呀!」意思說,光是懂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沒有用,還要能做得到。白居易這時候才終於明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確實是佛法的宗要,也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慚愧,並從善如流。

佛教裡有首《七佛通戒偈》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七佛的共同教誡。也是我們生活中可以奉行的一句話,要存好心,讀好書,說好話,做好事,作好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