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0716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643先聖語錄 01 1

2025/07/16(三)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164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註釋】行:做。
【譯文】只要多做好事就行了,別問自己的前程如何。不與僧人道士交往,就是好人。
●【賞析】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指出人們如何看待前途的問題。有些人,做好事前,總是先考慮這樣的事會帶給自己的當前利益及其與將來的關係,若覺得利益少了就選擇不做。其實,只要看準了的好事、善事,就該努力去做。如果每個人都多做好事、善事,這個世界就會多一些真善美,多一點正能量。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句話現代人理解起來可能有些難度。「僧道」本是出家之人,一向行善積德,為何不能與這些人交往呢?在古代,許多僧道之人在出家之前可能是姦惡之徒,是為了逃避罪責才出家的,並非真正的良善之輩,或者有些惡人看準人性善良可欺,故而裝神弄鬼,袈裟一穿就是個僧人,藉機斂財騙色之徒大有人在。與之結交可能會誤入歧途:這句話其實還是在勸導人們遠離是非之地,不要招惹是非之人。

古時候僧道多被認為是不務正業,整日雲遊,沒有家庭和社會責任感。與僧道結交,會受無為思想所致,從而無心功名,不第科舉。這在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裡,讓很多家長不滿意。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

現在在我們的心裡,僧人和道士都是一種善良,慈悲,而又清淨的形象,但是在古代,僧人和道士在古代讀書人的眼裡,多是貪婪狠毒之人,甚至對僧道之人的稱呼中,經常出現一些侮辱性的字眼,比如說禿驢、牛鼻子、妖道等等。

儒家對於佛道兩家的排斥,自漢代起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認為其他的都是旁門左道。儒家對於佛教的態度就是以攻擊和排斥為主,到了唐朝的時候,韓愈給唐憲宗上的奏章中說:“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更是體現了儒家的態度。
而《增廣賢文》其中的思想都是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智慧,所以從這一個角度去理解,其中出現一些反對和僧人與道士交往的言論,就不足為怪了。

做好事的初衷是為了給別人提供幫助,解人之難是高尚的情操,不能摻雜有私心的成分,只要秉持善心做事,不要問以後的結果,更不要希望得到別人回報。正是現在缺少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種覺悟,所以才有了社會上我們討論的老人跌倒了扶不扶這樣的爭論。其實,善良不是交易,不需要理性,因為善心是人的本能。《孟子》的《告子章句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凡是人都有惻隱之心,善良行善應該是生而為人的一種本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