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21(一)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169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
【註釋】⑴世尊:釋迦牟尼佛、弟子對佛陀的尊稱。
【譯文】堂上二老雙親就是活菩薩,何必非要遠去靈山朝拜釋迦佛祖。
●【賞析】
明朝永樂年間安徽人楊黼(ㄈㄨˇ),為人善良,性情溫和,非常崇拜蜀中(今四川)的無際大師(即唐朝的得道高僧希遷和尚),並專程去拜訪。
在半路上,他遇見一位年紀很大的和尚,就向其打聽無際大師的情況,並告訴他自己要拜訪的原因。
老和尚聽完,很認真地說:「見無際還不如見佛呢!」
楊黼沒有理解他的意思,就問:「佛在哪裡?我怎麼能見到佛呢?」
老和尚回答:「你趕快回家,見到披著衣服、倒著穿鞋的人,那就是佛了。」
楊黼聽從老和尚的指點,立刻返回,深夜才到家。這時,母親聽到兒子的敲門聲,高興地隨手拿了一件衣服披上,趿上鞋子就出來了,竟然沒意識到鞋子穿反了。
楊黼見到這種情景,心中頗有感悟。從此以後,他竭力孝養雙親。正是「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父母才是我們應該真正去朝拜及孝敬的人,而何必執著於自己的意念?家裡面的父母二老就是活著的佛,對他們好好恭敬和孝順所得的福德,和到靈山朝拜佛陀所得的功德無有差別。只要意識到這句話的真諦,從現在開始去做一個真正的孝子,一切都還不算晚,不要為自己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楊黼明白了「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的道理,自己身邊一個個活生生的慈悲愛護自己的心靈,實際上就是「活著的佛」。從此之後,楊黼在家一邊修行佛法,一邊盡心盡力地孝敬自己的母親,再也不去東奔西走了。後來,楊黼修行的境界也日益增上,並用他自己的修行體悟對《孝經》進行了注解,據說他注解的《孝經》感化了許許多多的人。
〔備註〕 靈山,也叫靈鷲山,釋迦牟尼曾在此修行。而佛有十種不同名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在世間,除了佛菩薩對眾生的慈悲之外,最慈悲的心靈要屬慈母對子女的慈悲心了。母親對子女的慈悲心是百分之百的付出之心,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唯願子女得到安樂。子女在受苦時,母親一心想到的就是如何拔除子女的痛苦,即便以自身替代子女受苦,也在所不辭;子女在缺乏安樂之時,母親一心想給予子女安樂,即便將自己置於痛苦之中,只要子女能夠得到安樂,母親也心甘情願。當子女得到安樂時,母親不會有絲毫的嫉妒心,只會由衷地為子女高興,即便母親自己此時處在痛苦之中也甘之如飴。
其實慈母對子女的愛心就是佛性在大放光明,捨棄近在身邊的這個恭敬供養之處,到遠處別尋其他殊勝福田,顯然是不理智的行為。
世尊告訴聽法的比丘們說:「比丘們啊 ! 你們要知道,如果對於父母做了少許不善,一定會得大苦報,能少作供養,一定會獲福無量。所以,我們應當盡心奉養父母」。如此才能具備慈悲心與敬上愛下的恭敬心,學道才能得大福報,修道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