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22(二)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170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註釋】瞞昧:隱瞞欺騙,使人不知真相。
【譯文】凡事奉勸人們不要隱瞞欺騙別人,一舉一動神靈都看得一清二楚。
●【賞析】
人們應該心存善念、多行好事,行善積德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做好事、做壞事都瞞不過世人的眼睛,因為公道自在人心,做了好事雖然不欲人知,但是受惠者會表達感激之情,大家還是會知道此善行。而做了壞事想要掩蓋起來,受害的人一定也會說出來,到時候滿城風雨,激起公憤,又有誰能逃過天理及法律的責罰呢?
「舉頭三尺有神明」有些人雖然認為這是種迷信的說法,不足為信,但是勸人向善的宗旨是沒錯的,人若想作惡又想瞞過世人終究是很難辦到的。雖然不相信神靈察看,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做了壞事,總要留下痕跡證據,遲早會露出馬腳的。
那麼,頭上究竟有什麼神明呢?道家經典《太上感應篇》中提到:「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意思是說,人人頭頂上有三座『北斗神君』,時刻記載著人的一言一行。古人通過這樣的敘述,勸勉人們行善。
另有一說為日遊神、夜遊神、三尸神會時時刻刻紀錄人們的言行,而且家家戶戶都有灶神,處處都有報事靈童會查察人間的言行舉止,上報天庭,記錄在個人的功過樓裡。
【歷史故事1】「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朝雍正年間,有位清官葉存仁,有一次在他離任陞遷時,僚屬們派船送行,但船隻卻遲遲不啟程。直到夜半時才見一葉小舟划來。原來僚屬們為他帶來了餽贈禮品,為避人耳目,特意在深夜送來。他們想,葉存仁向來嚴以律己,從不收禮,但在夜深人靜的離別之時送禮,神不知鬼不覺,必定能收下。
葉存仁見此情景,揮筆題寫下一首拒禮詩,並將禮物退了回去。其詩云:「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相送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詩句力重千鈞、擲地有聲。葉存仁把禮物退回後,輕舟簡從,飄然而去。
葉存仁一生淡泊名利,三十多年的為官生涯中,始終保持清正廉明,堅決不納禮品、不受賄賂。他用一生潔身自好,以「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和清廉自守的為官之道。其所畏者並非世人之不齒,而是德行之不貞﹔其所重者並非身外之財物,而是內心之坦然。
【歷史故事2】鐵面無私的清官包拯
公元1058年,北宋清官包拯六十大壽時,皇上念其德高望重,勞苦功高,要給他做壽,包拯推辭不過,只好從命。皇帝派太監來送禮,被拒於門外。太監在紅紙上寫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之門外理不通。」包公回詩道:「鐵面無私丹心忠,當官最怕勞念功。操勞本是職內事,拒禮為的廉潔清。」皇上觀之,大加讚賞。
後來,當地老百姓送去一盆月月紅,附上一首詩:「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願相爺常健在,勤為百姓除貪官。」包公欣然接受了這盆飽含百姓寄予厚望的月月紅,並即興回了一首詩:「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間,丹心要學月月紅。」
我們每天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將累積為我們這一生的成果,所謂「天上功果人間定」,成佛作祖或墜入魔畜道,都是自己的選擇。所謂:「仙佛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誠如儒家所曰:「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佛家所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以身行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取法儒家精神-立身化人;以佛家精神-慈悲濟世;以道家精神-修心養德,才能無愧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