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生的不圓滿
2025年7月20日,宏宗總壇特別邀請任職於新竹地檢署的楊敏昇法醫,蒞臨安東彌勒山國際會議廳,主講「人生的體悟」。
楊法醫表示,自己是第二次受邀來分享人生故事,今日舊地重遊,內心有滿滿的歸屬感,此次由衷感謝帶班陳輝隆前賢多次拜訪,並在前一日特地陪同認識路線。


◎雙子座的楊法醫自稱是不安份的公務人員,從事法醫工作與遺體修復之外,也投入教學、推動殯葬改革,並在海內外各地演講,希望人們能夠更重視生命教育,著有《眼淚的重量》、《拼圖者的生命觀察》等書籍。
課程一開始,首先由帶班陳輝隆前賢解說「醫師與法醫的不同」,從服務內容、對象、收入、社會聲望、任務目的角度等面向,來幫助我們了解法醫的工作。
看盡人生百態的楊法醫,首先點出從世界看自己是何其渺小,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人們習慣以社會階級、地位來決定財富與影響力,陷入相互比較、衡量成就的迷思。
沒有架式,真心誠意的楊法醫,談吐幽默風趣,跳躍式的思維,以輕鬆風趣、詼諧的聊天方式,逗得課堂上的壇辦家人們滿堂歡笑。在這場演說中,楊法醫分別以六個面向帶入他的人生歷練故事:
1.您還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人生處在不同階段時,會對世俗成就有疑慮,藉由團體與道場來找到自我價值,發揮己長並肯定選擇的志業。看遍無數孩子殞落場景的楊法醫說:「我的孩子不用考第一,他只要平安快樂就好。」環境的好壞會影響家庭與二代之間的關係,提醒我們要常常問自己,我需要什麼?
2.自我肯定才能突破困境
楊法醫以「打擊者、投手、捕手」來比喻個人特質,引導大家去思考,球賽中曝光最多的是打擊者,出風頭但需要天天有好球打。投手將球掌握在自己手中,比較有讓球隊逆轉勝的機會。捕手則像婆婆媽媽,是不可或缺的職務,但無法掌控打擊手與投手。
楊法醫表示自己喜歡當投手,因為將機會掌握在手中,創造突破自己的可能性,並以「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做註定會失敗」一席話與大家共勉。
3.重新學習與人相處之道
楊法醫舉個人的經歷與省思,來告訴大家要把時間多花在陪伴家人,也提醒大家,他看過太多社會案例,許多光鮮亮麗的背後,卻無人送終的遺憾。
4.善用您獨一無二的特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選擇,要將生命的決定權還給孩子。不要用這一代的標準來要求下一代,不同世代有不同的機會,現代社會裡下一代成為優秀者機會已少於上一代;楊法醫勉勵我們要善用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來創造自己的舞台。
5.如何投資自己創造雙贏
法醫是工作也是使命,殯葬是責任也是榮譽,教書是樂趣也是回饋,楊法醫以自身例子與殯葬的視角來闡述送行者的故事,為人們帶來愛與溫暖。
6.您有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楊法醫成立國內第一支遺體修復團隊,理念是「或許只是修復中的一個案子,卻是他們唯一的爸爸/媽媽/孩子。」
講座尾聲時,楊法醫說明以上的闡述,如果與大家頻率相同,恭喜大家能有共鳴與收獲;如果不同那更好,讓彼此相互了解、少走冤枉路。
課程最後邀請負責經理周義順點傳師慈悲結語,周點傳師慈悲:「打破對法醫的既定印象,楊法醫用詼諧的演講方式描繪了對生命的帶動;尤其在家庭結構上互動和應對,與我們在道場上、在社會上所提倡的家庭教育不謀而合。遺體修復和演講全部為義舉,廣結善緣,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讓我們每月來點正能量的課,正能量滿滿,意猶未盡。」



◎本月透過楊法醫的演說,讓看似冰冷的法醫工作多了人間的溫情與尊重,觸動與會者心靈。
如同一位親道者所述,以「平安喜樂,不負此生」為演講總結,也是楊法醫用一生實踐出來的重量。
總壇專題講座每月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分享專業知能與實務經驗。
歡迎滿20歲以上有志學習者共襄盛舉,從講師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啟迪領悟人生意義。
圖:總壇視聽組
文:編輯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