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0(三)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199
龍歸晚洞雲猶濕,麝過春山草木香。
平生只會說人短,何不回頭把己量?
【註釋】
⑴麝(ㄕㄜˋ):哺乳動物,形狀像鹿而小,無角。雄的臍部有香腺,能分泌麝香。通稱「香獐子」。
⑶ 量:思量。
【譯文】
龍在夜晚歸洞時,雲彩還是濕的,麝走過春天的山地,連草木都帶有香味。
有的人平常只會挑別人的短處,為什麼不找自己的缺點呢?
●【賞析】
常言:「見人之過易,見己之過難。」每個人都難免犯錯,只是人們往往對自己採取了寬容或視而不見的態度,而對別人則過於認真苛刻,完全忘記了「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做人準則。
「平生只會說人短,何不回頭把己量?」因此,當發現他人犯錯時,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以寬容之心予以看待、勸導,使之後不再犯即可,切勿責之過嚴,以致對方心生怨恨,那就有違規勸他人的初衷了。
【佛典故事】佛陀曾遭外道奢彌跋毀謗
佛陀駐世時曾遭外道奢彌跋毀謗,弟子不解為何至尊至貴的佛陀會遭遇此惡事,佛陀開示大眾:在過去九十一劫前,善說城中有一位婆羅門名叫延如達,廣學多聞,精通各家學問包含天文圖讖(ㄔㄣˋ)、占相藝術、世俗典籍等,具足三十種莊嚴相好,坐下有五百童子受其教化。另外有一位婆羅門名叫梵天,非常富有,妻子淨音,美如天仙,性情溫和,常以飲食、衣被、醫藥等物供養延如達。
有一天名叫愛學的辟支佛到梵天家乞食,威儀具足、六根收攝,淨音見到這位辟支佛,非常恭敬景仰,即以上妙飲食供養。辟支佛受食完畢展現神通飛回住所。當時有許多人見到如此景象,讚嘆不已,覺得有此聖者在此真是大福報,所以都歡喜供養辟支佛,淨音更是天天以美好物品供養。
延如達聽聞此事,覺得淨音厚彼薄此,有被冷落的感覺,心生忌妒,到處毀謗辟支佛,說他與淨音有不淨行,才會得此大力供養,還告訴五百童子:『此修行人犯戒,無精進行』。因而五百童子亦到處散播謠言,致使全國人民起疑心,謠言維持七年才止。辟支佛現十八種神變,入於涅槃,眾人才知延如達所說是虛妄之言,辟支佛是持戒清淨的聖者。
延如達即是今日佛陀的前身,淨音是今世毀謗佛陀的奢彌跋,五百童子即今世的五百羅漢弟子。因佛陀前世失去供養,心生忌妒,和五百童子一起毀謗聖者,死後一起入地獄受無量苦。今生雖已成就佛果,但業報未盡,仍須受此果報。
六祖惠能大師云:「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又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真正有修的人一定是管好自己為第一優先,不會去看別人的是非對錯,如果有閒暇去看別人的過錯,那就是沒有真心要修道。就算是看到別人的過錯,也是先反省自己有沒有相同的過錯,有錯就要立刻改正才對。
俗云:「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看見好人好事,唯恐自己趕不上;看到壞人惡事,就像手碰到沸水一樣,趕緊避開。這樣才能趨吉避凶,廣結善緣,津津樂道。
而看待自己則應力求嚴謹,正因為一個人要覺察自己的過失比較困難,因此更應時時謹慎。如此,對自己的品德修養和人格塑造才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