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0910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699先聖語錄 01

2025/09/10(三)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220
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

【譯文】家中人都不讀書做學問,怎麼會有為官之才的人呢?
●【賞析】
在君權時代,人們一方面懼怕官,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往官路上爬。為了做官,無論是透過閱讀、金錢或權力關說,只要能達到目的,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在所不惜。對於那些無權無錢的平民百姓來說,讀書是通往官路的唯一方法,「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學而優則仕」,科舉制度為庶民做官帶來了希望和曙光,因此認真讀書做學問成為普通人乃至貴族子弟平步青雲的敲門磚。

兩千多年前子夏一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將做官和讀書聯結成一體:官做得有聲有色了就可安逸的讀讀書,書讀得有所獲悟了就可以做做官。當書還刻在竹簡上時,讀書只是貴族的特權,這是所謂的「學在官府」;等到春秋時期王官解紐,學術下移,更有孔子廣收學子、私學興起,平民才有機會讀書,這是所謂的「學在四夷」。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讀書成了平民為官晉升的通道。到了隋唐以後,科舉制度更是將讀書與做官制度化。「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成了天下書生的夢想。那麼,是不是古人做了官就真的不讀書或不用讀書了呢?

【白天做官,晚上讀書】
讀書人在古代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如果家有秀才,那麼其家族地位就會高於別家;在官場,書香門第同樣是引以為傲的事。因此古代官員「白天做官、晚上讀書」,十分普遍。
一是習慣使然。歷朝歷代的官員大多年幼時就開始學習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養成了長年讀書的習慣,做了官以後大多不改其習慣,能勤於讀書,即使在休假中、退休後也依然手不釋卷。總之,讀書是古代官場的主流。
二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觀的推崇。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品評官員往往看其出身門第、識其談吐風度、論其書法辭章、講究名望口碑等,有了這些不成文的尺度,官場上讀書、作文蔚成風氣,不讀書之輩很難在官場裡立足和生存。
三是宰相須擢用讀書人,歷代皇帝用人導向的指引,以及偃武修文、重視儒學的制度建設,都要求做官必須讀書。漢武帝時考核提拔官吏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能否通達儒學。通融世務,明習文法,以經術潤飾吏治的儒生備受器重。漢朝標榜以孝治天下,因此,漢代官員爭相閱讀《孝經》。據《太平御覽》載:「故漢制天下皆誦《孝經》,選吏則舉孝廉,盡以孝為務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員自然也就將學習《孝經》奉為必修課。

【上馬殺賊,下馬讀書】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行伍,卻酷愛讀書,他隨後周世宗攻打淮南,有人告發他私載貨物數車,一查,發現其實是數千卷書籍。周世宗說:「你一個武將,應該多想想堅甲利兵,帶這麼多書幹什麼?」趙匡胤回答:「臣承蒙陛下用為將帥,擔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所以帶來些書隨時觀看,就是為了學知識、廣見聞、增智慮啊。」公元962年,趙匡胤對身邊人說:「欲武臣盡令讀書以通治道」。

明清兩代的督撫本身還兼軍職,負有戰守之任。王陽明一代大儒,先後帶兵平定了多次叛亂;曾國藩率湘軍東征,身邊將領如羅澤南、胡林翼、郭嵩燾、劉蓉、左宗棠、李鴻章等大多是讀書人,他們朝出鏊兵,暮歸講道,上馬殺賊,下馬讀書。湘軍悍將曾國荃的志願就是「百戰歸來再讀書」。太平軍李秀成後來總結失敗的原因之一便是太平軍中無讀書人。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解釋〕孔子說:「君子追求的是掌握真道義理,而不是追求食物(物質利益)。種田,有時還會挨餓;學習道義,則能獲得俸祿。君子擔心的是沒學好道義,而不是擔心貧窮。」
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在鼓勵大家讀書必有所成,明白事理,才能發揮所學、服務眾生、造福桑梓、創造生命價值,成就慧命長存!

●《增廣賢文》簡介:
《增廣賢文》是一種「民間諺語集」,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稱《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的內容有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 ; 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 處世之道。

●《增廣賢文》作者簡介:
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