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11(四)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221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註釋】(1)暗室:指背地裡、無人的地方。
(2)神目如電:目(動詞):看。電:閃電。天神看到暗室裡的虧心事,像閃電一樣清楚。
【譯文】人們之間講的悄悄話,上天聽得清清楚楚。在暗地裡做的虧心事,神明看得明明白白。
●【賞析】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這句賢文是教育人們要有敬畏之心,要懂得謹言慎獨修行。
人在私下無人的時候往往容易放縱自己,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不光彩的行為需要被掩蓋,可是我們的行為並不可能是神不知不覺的,中國人常以「四知」來告誡人們不要做出什麼越軌行為,它指的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既然有人知道,就有不穩定的因素存在,就終有大白於天下的一天。
【歷史故事】畏金楊震廉-「楊震一生清廉,四知家風千古傳」:
楊震是東漢時期的賢臣。少年時就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學成後,他回家鄉以教書為業,一教就是三十年,門下弟子達三千多人,當時人們都稱他是「關西夫子」。五十歲時,有位大將軍聽聞他的賢能,邀請他出來當官。
由於楊震的賢能,一路受到長官的賞識、提拔。當楊震赴任東萊太守途中,曾受楊震推薦為秀才的昌邑縣令王密,聽說他會經過昌邑,便在深夜帶著十斤黃金前去拜訪,希望答謝楊震過去的提拔,也想請他日後多多關照。
楊震當場拒絕了這分謝禮,他說:「我和你是故交,我知道你的為人,怎麼你會不了解我的為人呢?」
王密急忙勸說:「現在夜深人靜,這件事不會有人知道。」
楊震一聽,立刻嚴正駁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說沒人知道呢?」
王密聽了非常羞愧,只好默默離開。
不久,楊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傳了開來,大家稱他是「四知太守」。他一生公正廉明,從不接受私人請託,子孫也都生活儉樸。楊震後來當上了東漢最高的三公官職,一些長輩勸他為子孫著想,添些家產,楊震卻說:「讓後世稱讚我的子孫是清官的後裔,這不就是最豐厚的遺產嗎?」
在楊震的薰陶下,五個兒子都以「清白持家」而譽滿天下,楊家四代也都有人當上高官,如此清正廉明的家風,至今仍為世人所推崇。
楊震為人剛毅廉明,不論在何時,即使是三更半夜,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也都能保持清正、「慎獨」的心,不義不取,守分不貪,斷然拒絕任何不該得的利益、任何不應取的財物,建立清廉的家風,無形中累積了豐碩的道德資產,不僅仕途平安順遂,且福蔭後代子孫,更為清廉正直立下了不朽的典範。
《三字經》開宗明義說:「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一顆良善的本心,它是上天所賦予我們的道德良心,當我們凡事都能秉持著良心去思考,自然就會做出符合公理正義的事。
《太上感應篇》說:「不欺暗室。」惕勵我們即使獨處,也絕不能做「虧心事」。無論何時何地,都應當不自欺、不欺人、不欺神,我們的起心動念,一個想法、一個念頭,都應時時觀照,根絕邪思惡念的雜草,保持心性明淨。
《三國志·蜀書》:「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這句話是劉備臨終時交代兒子劉禪的話,後來宋朝大儒朱熹將之放入《朱子家訓》內。其實與佛教所教導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意完全相同。
《禮記.大學》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均受到眾人的監視注意,不可不慎。做人最重要的是自己尊重自己,最無法欺騙的是自己的內心。要注重修心慎獨,無論有人監督或無人監督,任何時候都不要做有失尊嚴和道德的事情,這樣才會心地坦然、怡然自得、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