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0917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1000000826

2025/09/17(三)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227
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

【譯文】國家清明安定,讀書人才會被重視;家境富裕,小孩就容易嬌生慣養。
●【賞析】
宋朝 詩僧釋宗杲(ㄍㄠˇ)《偈頌一百六十首》:「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這句古詩啟迪我們要尊重人才,要培養愛護孩子但不能溺愛孩子。國家的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官吏清廉,自然藏污納垢、貪贓枉法的機率就會小得多,那麼貧窮而才高的讀書人也才有發展的環境和機會,而被重用、晉升的機會就會增加。

無論古今,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能夠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是人才們的幸運,更是一個國家的幸運。古時有三顧茅廬、渭水求才之典範,敘述如下:

【歷史典故】三顧茅廬
此事件最早記載於諸葛亮所寫的《前出師表》其中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聽聞南陽隱居著一位名為諸葛亮(字孔明)的賢士。劉備與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前往隆中(今湖北襄陽古隆中),但諸葛亮恰好出門不在家。劉備再次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往,卻發現諸葛亮再次外出。張飛已顯不耐煩,劉備只得留下信件,表達其誠意。劉備決定第三次拜訪前先齋戒三天,以示尊敬。這次到達諸葛亮的草廬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不敢驚動他,恭敬地站立等待,直到諸葛亮睡醒後,兩人才能坐下暢談。後人便從中提取「三顧茅廬」一詞,用來比喻真心誠意地邀請或尋訪賢才。這是國家政治清明,國君賢德,求才若渴,才能真正讓有才德的人發揮所長。

【歷史典故】渭水求賢
這是周文王訪覓姜太公的故事。民間傳說文王原本是派兒子姬發前去禮請姜太公,姬發來到渭水南邊,只見姜太公手拿魚竿,口中唸唸有詞:「釣釣釣,釣釣釣,大魚不到小魚到,來個蝦米瞎胡鬧」,姬發知道言中有所指,回去稟告父王,文王一聽,馬上乘轎親自去聘請姜太公出山輔佐周室。姜太公見文王果真親自出馬,很是高興,就笑著對文王說:「大王若真有誠意,就請扶我上轎,並親自拉我進京。」文王愛才若渴,立刻親自扶姜子牙上轎,自己拉著轎車步行,不久就累得汗流浹背,寸步難行,坐倒在地上,姜子牙卻說,「再拉一程吧!」文王勉強站了起來,拼命又拉了幾步,喘著氣說,實在拉不動了!這時姜太公伸出手指一算說:你一共拉了我808步,我就保你周室江山808年」文王一聽,鼓足勇氣要再拉,姜太公說:「來不及了,說破就不靈驗了!」文王有點懊惱,也只能徒嘆奈何了!

姜太公姜子牙是東海(現今河南許昌)人士。在商朝時當過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辭官隱居。並在河邊以長桿﹑短線﹑直勾背身而釣的奇妙方式去釣魚。靜待多年,最後感動了求賢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隱居10年,當他83歲時,周文王再度到訪,在文王誠意請求下,姜子牙被拜為司馬,輔佐文王。因為周文王曾對姜子牙說:「您真是我的太公呀!」,故後人尊稱姜子牙為姜太公。

姜子牙老年得志,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練武,勵精圖治,並策劃推翻商紂的暴政。公元前1066年率兵三萬,大敗商軍於牧野,為武王奠定周朝。因姜子牙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分封於齊(現今山東),是齊國的始祖。諡號為齊太公。

以上兩個歷史故事都是國家政治清明,國君賢德,求才若渴,才能真正讓有才德的人發揮所長,輔佐治理國家,達到國富民強,安和樂利,四海歸心。

家庭富有一定是需要第一代創業者經過不斷的努力與付出,富裕家庭的後代容易嬌生慣養,因為家庭有經濟實力並且營造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環境。對於生活安逸中的子女教育議題已成為社會一大關注的焦點。

生活條件的改善為子女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機會,然而在富足的生活中,子女成為家長們生活的中心,變得越來越嬌貴,子女吃穿不愁,自然不懂得社會險惡,不懂得出門工作的艱辛,沒有生活壓力,不知道要積極努力,更不知道出門在外飽受日曬雨淋的辛勞,如同父母養在溫室中的花朵,怎能經得起社會風霜雪雨及生活在外、勞累工作受喝斥的考驗?物質的豐富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仍然要注重對孩子進行吃苦耐勞、鍛鍊、突破艱苦、積極奮鬥的精神教育。

曾有富家子弟被送往偏遠落後地區生活數月體驗當地艱辛的環境,返回家後,都能幡然醒悟自己身處的幸福家庭是多麼的幸運而更加惜福,徹底改變原來的觀念,不再以為一切寵愛與物質享受都是理所當然,也能認真學習及工作,這種轉變實為可喜可賀。

近代王寶池的《勸學》有云:「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西方國家亦有一種說法:「兒子要當乞丐養,女兒要當公主養」,這種「窮養兒、富養女」的作法,其實是「窮養兒志,富養女德」的中心觀念,其核心價值在於通過精神塑造、培養子女品質,而非單純物質條件的差異。強調男孩需經歷物質節制與挫敗教育,以淬鍊責任意識與抗壓能力,女孩則側重開闊視野與精神富足,以增強獨立判斷與價值觀。

因此我們要從自己做起,養成清廉公正、慈心關懷、布施持戒、熱心公益,漸漸的能影響周圍的環境與人群,大家都能自尊自重,禮敬萬有,社會祥和,子孝孫賢,共享太平盛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