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27(六)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237
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土深耕足養家。
【註釋】⑴足:足以、可以、滿足、使滿足。
【譯文】池塘裡蓄滿水,是為了預防乾旱,土地深耕細作,是為了多生產糧食來養家活口,以防飢荒。
●【賞析】
有備才能無患,勤勞可以持家,「池塘積水堪防旱,田地深耕足養家」。人生猶如下棋,高手之所以高,是因為能夠看清三步之後的棋局。人生也要感知時勢,預測走勢,不能鼠目寸光,否則就會走進死胡同。
做人需要為自己做些未雨綢繆的準備,以便防患於未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果能夠在無事時做好有事時的準備,平時打好基礎,自然能夠瀟灑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
俗語說:「飽時省一口,餓時得一斗」,就是勸人條件好的時候,每天生活所需之飲食用品,只要稍微節省一點,那麼每天省下來累積的物資是很可觀的,不一定遇到天災或意外事故,一下子損失很多資源,致使條件差了,那時回頭看一下每天省下一口飯、一件衣服要丟沒丟,所有的累積物資,當下都發揮了最大的功效。這就是「積榖防饑」、「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效應呀!
也就是說,無論我們在做什麼事,都要盡可能的在事先做好準備工作,為了使意外災害發生時都能減少損失,要提前做出有利的相應對策及努力。一來,是為了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二來,就是為了增加成功的機率,讓事情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就像是人們為了防止洪澇災害,於是修築水壩,疏通河渠,開鑿水道,適量洩洪等等,這都是為了應對颱風、暴雨所做出的必要準備。
【歷史故事】大禹治水
古代堯舜時期,黃河水患嚴重,民不聊生。堯帝任命禹的父親鯀(ㄍㄨㄣˇ)去治水,鯀採用「堵塞」的方法,歷時九年無效,最終被罷免並貶至羽山。
舜帝繼位後,改派鯀的兒子大禹繼續治理水患。大禹的治水方法與與父親不同,大禹汲取失敗的教訓,改為「疏導」的方法,順應水流,開闢河道,將洪水引導向大海。
為了治理水患,大禹翻山越嶺,測量地形,規劃水道,並帶領百姓克服困難。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甚至在新婚不久、兒子出生後,多次路過家門卻沒有進去,全身心投入到治水工作中,展現「公而忘私」的捨己精神。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努力,大禹成功地控制了洪水,使大地恢復生機。
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禪讓,繼承帝位,並建立夏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禪讓制」到「世襲制」的轉變。
大禹治水的故事,展現了他愛民、為民、無私奉獻的偉大形象,成為後世學習的榜樣,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愚公移山」、「堅忍不拔」精神的象徵。如果沒有治水成功,整個華北地區可能終年受到黃河的侵擾、泥沙淤積、河水氾濫,多少生民將無法生存,因此用智慧創造生機,為眾生謀求生存福利,這是大智、大仁、大慈、大悲、大勇的展現。
讀歷史可以讀到古聖先賢為百姓而展現出堅忍不拔的精神,對厚德大帝及精勤金仙二老前人大德開荒闡道的堅毅絕倫精神,也由衷地湧出感恩崇敬之心。二老的篳路藍縷,何止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沒有怹二老,就沒有安東道場,就沒有我們眾多小後學們學道修道的機緣,更沒有回天之路,俗話說:「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實在太感恩了!要好好落實修辦才能報答前人輩的德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