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04(六)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244
路上有飢人,家中有剩菜。
積德與兒孫,要廣行方便。
【譯文】有討飯者經過門前,家中如果有些剩飯剩菜,行些方便,把食物送給他們吃,如此善心當為子孫積德。
●【賞析】
國人自古就多有提倡積德行善,人為善為惡皆有果報,善良的人會得到鬼神的眷顧,罪惡的人會受上天的懲罰。同時,行善會為兒孫積福。雖然這些觀點裡面不乏一些宿命論的成分,但是整體的思想邏輯還是可取的,並且也能從生活中得到一些印證。
善惡到頭終有報,這種思想也不無道理。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如果他在生活中通過一點一滴的善行在人們心目中建立起一種慈悲的形象,那麼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無論是否受過他恩惠的人,都自然會盡力伸出援手。
行善能為兒孫積福,同樣也是有依據的。中國人重視家族、家教和家風,家教的高低和家風的好壞對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生活在心地善良、講究禮義、重視文化的家庭,在日常中必然會受到身教和言教的雙重教導。家長的善行義舉必然會對兒女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竇燕山積善】
竇燕山樂善好施,幫助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包括燒毀了欠條收留婢女,並為其選婿嫁出,最終因此積累了深厚的陰德,使他不僅延壽三紀,五個兒子也都能榮顯,福壽俱全。 在家裡設立「義館」,聘請老師來教鄉鄰貧困的兒童讀書,還發獎學金,種種義舉,得到大善人的名聲,生有五個兒子,一起高中進士,媳婦也個個賢德,自己高壽九十歲安詳辭世。這就是《三字經》裡的一句:「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楊父護鹽商】
明朝名臣楊博的父親,有一位鹽商在寄放銀錢後過世,竭盡心力去尋訪鹽商的後人,將所存放的銀錢加計利息後全部歸還,解決後人的生活問題。後來楊父生下楊博,聰穎懂事,努力苦讀,知書達禮,成為一代名臣,其孫楊俊民也官至尚書。這是仙人積善,後世蒙福的善報。
心中有慈誠,能隨緣助濟,救人饑饉,廣行方便,此人所發出的善念及德行,將感召諸天仙佛的護佑,能德蔭子孫賢孝富貴。其實行善積德,本是由自性所發出的,但求率性而為、心安理得,不求回報。其福報與德澤才能具足,綿延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