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衝突來時該如何自處

今年(2025)6月份高雄路竹鬧區發生一起暴力衝突新聞事件,「兒子當街對媽媽施暴」。
媽媽被兒子狂毆頭部,打到安全帽都掉在地上,旁人上前勸阻都攔不住,最後通報警方到場處理。
據了解母子二人起衝突的原因為,兒子將租房的錢交給母親,但母親最後將錢丟在地,兒子當下覺得母親憑什麼把他賺的辛苦錢扔在地,氣憤之下才出手攻擊母親,隨後兒子則被警方帶走。當時圍觀群眾都紛紛指責這位當事人,但事實的原委還有待當事人更進一步的釐清。
筆者就以自身所掌握的事件訊息來做分享,以這個事件來看,在這個家庭的情緒系統其實是處在高度焦慮的狀況。家庭的情緒並非單獨存在的,當家中成員其中一位有高度的焦慮情緒,另一位就會跟著受到影響,為了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討論焦慮的形式:焦慮有分:急性焦慮、慢性焦慮,而焦慮是遞增並且會透過連結來試圖緩解焦慮。以下詳細說明:
急性焦慮:突發事件帶來的危機跟威脅,引發個人突然的正腎上腺素激升,促使心跳、血壓、盜汗、的生理反應,行為上會帶來逃避與爭吵的衝動,甚至,感覺自己處於弱勢的一方,就會用呆僵的方式因應。
慢性焦慮:他是一種源自於原生家庭的經驗,伴隨著我們成長,如影隨形地影響著我們的一種底層情緒,對生理的牽動是腎上腺體的外在細胞或外壁被牽動,而分泌皮質性類固醇賀爾蒙,例如、可體松。他可以協助抵抗身體因為壓力產生的慢性發炎,但副作用卻是:體重增加、傷口潰爛、甚至有學者認為這與腦部退化有關。
焦慮是遞增的:當焦慮被啟動,它會不斷提升,不斷增加。除非找到解決的方式,否則就會隨著接踵而來的生活大小事件而不斷攀升。
連結性融合:為了要能夠緩解焦慮,人會想要群聚,就像羊群聽到狼嚎,會自動的圍成一圈來保護自己,但過度連結性也會導致獨立性被剝奪,新聞當中的兒子,他賺錢養母親,他其實是放棄了獨立自主的機會,而甘願跟母親綁在一起,但這樣因連結而犧牲獨立的結果如果換來否定跟嫌惡,那就會陷入無比的挫折,而產生衝突性的攻擊行為。但母親的情緒又是什麼,也許他有繳交房租的生存壓力,而兒子只給他一千五百元,其實是不夠繳交房租的,他的焦慮又能如何自處呢?
回到該如何緩解這樣的負向循環,其實就是這兩個人當中,要有一個人能夠先冷靜下來,把這個連結打破,適當的切割,保全自己的情緒舒適度,就像將要引爆的火藥,只要燈芯被切斷,火就不會引爆炸彈。就以上的例子,其中一方先在情緒上與對方切割,不可再加油添醋的去羞辱或批評,當下應該要先釐清自己的情緒是否有受到對方或事件的影響,我們通常可以先從生理的反應去檢視:
心跳是否開始加快、冒汗、全身變熱或變冷、呼吸急促了嗎?
如果有,請先找一個地方讓自己冷靜下來,跟自己說:
那是他的情緒不是我的,或這是這件事情帶來的情緒,而我很好、我無恙、我安全、我自在,稍稍遠離一下焦慮源頭,將自己置身事外,才是最好的方式,然而這裡要注意的是切割情緒只是暫時的,保持距離並不是冷戰,或是為了秋後算賬而隱忍,而是帶著對彼此的關心,去包容跟接納對方;
此外切割後要有能力保有自我的獨立性,對抗想要連結的需求,這個故事當中的連結需求在媽媽來說就是:
想要問清楚為什麼給這麼少。
在兒子來說就是:為什麼要嫌棄我。
以上問題都先不要問,等風平浪靜後,再帶著關心去尋問對方當時的狀況為何?來重新恢復連結。
媽媽其實可以這樣說:我發現你這次給的比較少,我很關心是否工作出了什麼問題?
而兒子也可以這樣說:你剛才這樣丟錢,是否家裡的開銷出了什麼狀況,我想瞭解看看?
結論:回到家庭,這一場衝突的引爆,絕對不是單一事件的引發,當過大的刺激來時,就常促發邊緣系統的直覺反應,從中我們看見彼此心智化能力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當彼此心智化能力尚不足時,能先保全的就是自己的情緒系統,將自己暫時切割於焦慮之外,先從家庭系統的連結中撤對,回到我只是一個人的狀態,獨立於系統之外,應該是當下最重要的能力了。
老子道德經45章後曰: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提醒我們火爆當下,用急躁,用冷靜,都只是一時的解決,但真正的解決是心中的一份清靜,而那份清靜來自於對事物深刻的洞察與不爭一時的雅量,不爭才是爭正的爭。最終用這份智慧與您分享。
◎陳姵璇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