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2(日)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252
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
【註釋】⑴護短:袒護、保護自己的短處,或袒護、保護自己家人、親友的短處,不容許別人指責、批評。
【譯文】愛惜錢財,就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庇護子女的缺點,就無法向老師好好學習。
●【賞析】
「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這句賢文是說:愛惜錢財,捨不得投資,就不會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庇護子女的缺點,就不要讓他拜師受教。
現在有些父母為了孩子享受好的教育資源,捨得投資的傳統得到了發揚。但還是有許多父母溺愛孩子,容不得別人批評,有的把孩子的缺點也會當成優點。如果老師批評孩子就不樂意,甚至要跟老師理論。
但是,玉不琢不成器,總是生活在父母羽翼保護下的小鳥同樣不能展翅高飛。若想讓孩子在身體、智力和心理上都健康發展,就不能包庇、袒護他們的缺點。
其實任何鳥類無論是大老鷹或是小蜂鳥都會在雛鳥長出羽翼時,就會教導小鳥試著飛離巢穴,不會護短,因為學會飛翔,學會覓食就能獨立生活。所有的動物也都是如此,父母知道不可能永遠守護子女,所以教導生存技能是各類動物媽媽們的天職。
為何唯獨人類會有些媽媽想不通這個道理,要盡一切能力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受一點風雨,而溫室裡長大的孩子,哪有抵抗狂風暴雨的能力呢?難怪俗話說:「愛之實則害之」。被溺愛的孩子,永遠長不大,永遠只能在父母親的保護傘之下生活,成為弱智、弱能的殘缺兒,那真是很可悲的一生呀。
現代另有一股新觀念是「把能力還給孩子」,意思就是不要限制孩子們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接受各種挑戰,學習接受各種挫折,接受磨練與考驗,新制才能成長,鍛鍊出強健的體魄和意志,有能力迎接多變的未來。這樣的轉變是可喜可賀的!
人生教育的四階段應該是「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
◎第一階段:「幼兒養性」–優美人格的奠定
零歲至三歲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可惜一般父母多輕易錯過。人生最難化者唯習性;良好的習性一旦養成,則終身受益不盡,反之將受害無窮。這階段的幼兒幾乎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然其純淨的心靈對外界週圍的一切訊息,卻能靠高度直覺而全面吸收,猶如明鏡照攝景物一般,不加選擇地全都接受,此時正是構成其一生個性及品格基礎的重要決定時期,要仰賴父母主動給予正確的引導。例如常用愉快的心情,清柔的讚美肯定孩子:「你是最孝順的孩子、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你是最慷慨的孩子、你是最開朗的孩子、你是最聰明的孩子、你是最健康的孩子、你是最勤快的孩子、你是最喜歡讀書的孩子……。」
◎第二階段:「童蒙養正」–聖賢智慧的陶冶
當幼兒漸漸成長至四歲後,已慢慢學會語言的應用,學習能力亦逐漸增進,此時即應銜接『童蒙養正』的教育。養正,是指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
我們了解:四歲至十三歲這階段的兒童,因其理解能力微弱,知識未開,仰賴父母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純淨,正是一生當中記憶力最強的階段。如何把握其記憶的特長善加教育,以期收到終身受益的長遠效果。此時最宜讀誦四書五經及老莊等重要經典,並加入歷代公認的優美古文詩詞,鼓勵其背誦,可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潛移默化其氣質,陶冶性靈,開闊心胸,端正品行。
◎第三階段:「少年養志」–理想抱負的鼓舞
十三歲之後的青少年知識漸開,理解力亦有顯著的發展,漸漸脫離父母的關懷照顧,正是意氣高昂的學習獨立之時。養志,是指鼓舞他們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氣,培養宏觀遠大的志向。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正是青少年們立志向學的典範。處於國、高中時期的青少年,除了學校正常課業及特別感興趣的學科書籍外,我們建議父母師長們選擇或提供下列課外讀物,鼓勵他們閱讀。例如古今中外各類偉人傳記、歷代忠孝節義,及深明因果事理的典範故事、各行各業堅持理想,努力耕耘不斷奮鬥的榜樣。
◎第四階段:「成年養德」–真實生命的開展
成年以後,進入社會發揮自己的專長而立業成家;盡力以求自立,更進而提攜後進以立人。如更深一層體會,小我只是滄海中之一粟,所學亦不過是學海中之一滴,則能常懷謙虛之心,以改過、積善、謙德來提升充實自己,並以之淨化社會。
身為父母師長能培養出好孩子、好學生,是對家庭及社會所做的最大的貢獻,為國家培養好人才,為往後的世代建立堅實的基礎磐石,則創新、進步、繁榮、昌盛就是指日可待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