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30(四)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9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註釋】(1)務期:務必要求(自己或他人)要做到…。
(2)質樸:樸實無華。
(3)義方:做人的正道。
【譯文】自己生活節儉,以做人的正道來教育子孫。
●【賞析】這句話強調了個人修養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居身質樸是為人之本,教子有義方,則是傳承之道。它提醒我們要注重內在品質的培養,並正確引導下一代。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這句賢文說明自己要盡量保持簡樸的生活,教育子女時,要有合宜合乎道義的方法來教導,使他們有向義的志趣。強調個人修養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提醒我們要注重內在品格的培養,並正確地引導下一代。
「勤儉為持家之本」質樸即是樸實無華、儉約有節、實實在在、勤勤懇懇的生活態度。質樸儉約除了生活用度上要如此,還可以用在許多為人處事上面。
《五種遺規》裡有一本叫《訓俗遺規》,它就提到人生的福分,是有其定數的,那都是自己培來的福。所以惜福的人,他的福會常有餘,我們除夕夜全家圍爐都會備上「年年有餘」的一道菜,祈求來年有餘裕,所以不能奢侈浪費,不要把福報用盡。
暴殄(ㄊㄧㄢˇ)天物的人,平日就習慣浪費金錢衣物飲食等,福就會很快用盡了。俗話說:「祿盡人亡」,一個人把自己的福祿花得超過頭,本來他可以活八十歲,可能五十歲他的福報完了,他的壽命就跟著結束了,他折壽三十年。假如他只能活六十歲,可是他特別節儉,到了六十歲他這一生的福報還沒用完,他可能延壽二十年。這些都是先祖們的教誨。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老子所提倡的三寶,正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因為心懷慈愛,所以能夠無所畏懼的勇敢,並非好勇鬥狠,而是保護眾生;節儉不只是物質上的節約,也包含了精神上的克制,才能有更廣闊的包容心;不敢為天下先,強調「居後、謙讓」,才能贏得眾人的支持與愛戴,成就大業。
透過老子聖人所教導的三寶來修養品德,能達到內心清明寧靜,不被外在的追求所束縛。領導者更應以身作則,將眾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與民爭利,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因此「慈、儉、讓」是慈悲、包容與奉獻的精神,永遠受到家人與眾生的尊敬。
「教子要有義方」,我們來看看唐太宗如何教育孩子?
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八年立了太子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那一天唐太宗跟孩子在吃飯,他問孩子:「你知道飯嗎?」孩子說不知道。太宗就講,「這個飯是農民辛苦的耕作才能來的。我們常說到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農民耕作,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他在耕作的那段時間,你絕對不能讓他去服勞役,他就沒辦法耕作了。」很多無德的君王就是為了自己的享受,把農民耕作的時候都剝奪了,最後他就沒飯吃了,生存不下去了。所以不能剝奪了農民耕作的那個時節,那個季節。
接著剛好出門,坐在馬上,太宗又問兒子:「你瞭解馬嗎?」兒子說不知道。太宗講,「馬服務人,但你也要愛護牠,你不能把牠的體力耗損掉。用了一段時間,要讓牠充分的休息,有勞有逸,你把馬用得太凶了,把牠累壞了,牠就會逃走了。這就是一個對待馬的態度,同時也是再延伸開來,你對人也都要設身處地,不能夠勞役他人。」
接著剛好坐船,又問兒子:「你瞭解船嗎?」孩子說不知道。太宗說,「船比喻國君,水比喻人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現在當太子了,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愛百姓,百姓支持你;你傷害百姓,百姓就不可能擁護你。」
又走著走著看到樹,太宗又問兒子:「你瞭解樹嗎?」孩子說不知道。「這樹,它接受了繩墨就能裁出很直的木材了;人君只要能接受底下人的勸告,他就可以成為聖王了。」看到一顆樹,還可以教他的孩子你要接受臣子的勸諫,「受諫則聖」,可以成為聖王,可以成為聖人。
「教子要有義方」,透過很多機會點可以引導好孩子。唐太宗用身教、言教、境教來教導太子如何修身處事,仁民愛物,做一個好皇帝,實在是古代非常偉大的國君和父親。值得我們好好用心學習如何教導子女,傳承德行給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