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01(六)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11
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
見貧苦親鄰,須加溫卹。
【註釋】溫卹 (ㄒㄩˋ):溫暖體貼撫慰,「卹」同恤,是撫慰、憐惜。
【譯文】和做小生意的挑夫走販們交易,不要佔他們的便宜,看到窮苦的親戚或鄰居,要關心他們,並且要給他們有金錢或其他生活或工作上的實質援助。
●【賞析】
貿易活動,提倡公平交易,不要利用別人的困境謀取個人利益,體現了誠信與公平的道德準則,其次,對於身邊的貧困鄰里,應該給予關懷和幫助,體現了社會責任。
所謂:「人之氣慨溫後,度量寬宏,則其榮必久,其福必臻,而其後必昌,其家必裕。」
和做小生意的挑販交易的時候,千萬不要占他們的便宜。因為他們謀生不容易,辛辛苦苦走過一村又一村,以微薄的蠅頭小利販貨,做一天也賺不了多少錢,可能還不夠一家人溫飽,我們對他們應該多點寬容,不可斤斤計較,應該多佈施,不找零。跟那些小販做生意,就是買他們的一些小東西,交易的時候都不講價,體諒他們的生計困難。當然如果他們心術不正,故意抬高價錢來欺騙客人的,這又另當別論。一般而言,看到價格不相上下,有需要就跟他買,也不要跟他討價還價,甚至給他一杯水、一個飯糰都是很溫馨的舉動,這是一種體恤、仁愛之心,存心仁厚,我們才能逐漸累積培養福報,留德給後人。
看到鄉親鄰里之間或叔伯阿姨等遠近堂表親戚有困難,我們應主動關心問候,如果親友鄰里的家人有工作能力者,我們也可以繼續打聽哪裡有工作機會,代為介紹,使他們感覺人間有溫暖,處處有生機,不至於走上絕路。
我們學聖賢的忠恕仁愛精神,要從「厚道」開始,厚德才能載物,大地的厚實,長養萬物供給所有眾生,我們就要有一個感恩心,隨時看有誰可以幫助,就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量力而為,讓人間處處充滿溫暖,這樣才是回報天地父母恩德。
●《朱子家訓》簡介:
《朱子家訓》又稱《治家格言》或《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4字,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為歷代儒客尊崇,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朱子家訓》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
《朱子家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將中國數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代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
一提到朱子,很多人第一反應為宋朝朱熹,因為朱熹亦有一篇《朱子家訓》,然而明末清初的朱柏廬,名氣雖不如朱熹,但僅就兩篇《朱子家訓》而言,論知名度、流傳渡、經典程度而言,朱用純的這篇治家格言,遠勝於朱熹所寫。這篇家訓可說是為人處世的準則,篇幅雖短,卻句句諍言,實為童蒙養正所必讀之教本。
●《朱子家訓》作者簡介:
朱柏廬(1627-1698),名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今崑山市)。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是明末學者,清順治二年(1645 )守昆城抵禦清軍,城破,投河自盡。
朱柏廬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志於仕途。清入關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曾用精楷手書數十本教材用於教學,並潛心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躬行實踐,一時頗負盛名。
康熙間曾堅辭博學鴻詞之薦,後堅拒地方官舉薦的鄉飲大賓,康熙愛才雖多次徵召,然均為先生所拒。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
康熙三十七年(西元1698年)染疾,臨終前囑咐弟子:「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勸言》、《恥耕堂詩文集》、《愧疚集》和《毋欺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