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1112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1000000888

2025/11/12(三)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22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ㄗㄣˋ)訴?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註釋】⑴諫訴:誣陷,說別人壞話。
【譯文】他人來說長道短,不可輕信,要再三思考。因為怎知道他不是來說人壞話呢?
因事相爭,要冷靜反省自己,因為怎知道不是我的過錯?
●【賞析】
人在聽別人講話,這個話當中可能有對人的批評、毀謗,進了一些讒言,這個時候假如沒有判斷出來,很可能就受影響,會做出衝動的事。這個時候應該什麼?「忍耐三思」,要冷靜去判斷、去思考,不然,聽了讒言,對於人與人的關係,可能會有破壞性的情況產生。

人與人因事情產生爭執、衝突了,很可能是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需要靜下心來,平心靜氣去反省、考慮。這個「暗想」就是要靜下心來,想想事情的來龍去脈,是不是自己還是有不妥當的地方。

在《論語》中,我們會讀到孔子的告誡:「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即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大德者,敬畏聖人所說的話。而小人不知天命之可貴,不敬畏天命,也不敬畏大德者及聖人的話,胡作非為,太不可取了。
孔子又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九思是我們於日常生活、做學問、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九個指標。

首要是「視思明,聽思聰」,一件事情是否我們所看到的表象就是全貌呢,那可不一定喔!
例如小明挨打告狀,小華在一邊很生氣的樣子,我們就認為是小華不對,不該打人。但是事實是小明先無故欺負小華,小華才還手,所以是兩人都有錯。
又例如小張說:「昨天好衰喔,等紅綠燈時,天雨路滑,綠燈亮了,要趕著過馬路就摔跤了。」小劉聽成昨天好愛睡,等紅綠燈時又滑手機,綠燈亮了,又用跑的過馬路,就摔跤了。小劉就跟小張說:「以後要早睡早起,路上不要滑手機,過馬路不要跑,快步走才好。」這還只是閒話家常的小事,如果是重要的事,豈不是誤解原意,會產生很大的誤會,導致全盤大局停頓或翻轉。

我們聽別人講話,話當中可能有對人的批評、譭謗,就是進讒言。這時假如沒有判斷出來,很可能就受影響,會做出衝動失誤的事情。這個時候應該「忍耐三思」,前進三步想一想,後退三步想一想,開口之前想一想,要冷靜去判斷、思考。不然聽了讒言,與人的關係可能會有破壞性的情況爆發。

有一句名言可為借鏡:「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君聽臣當誅,父聽子當訣,夫婦聽之離,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骨肉聽之絕。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多麼可怕,國君聽了讒言,忠臣就被殺了;父親聽了讒言,兒子就要訣別了;夫妻聽了讒言就要離異了;兄弟朋友聽了讒言就要分別疏遠,骨肉決裂了。許多的家庭破裂,公司拆夥,兄弟不和,聽信讒言的成分佔很大呀!

會聽信讒言絕對是因為自己沒有信心,沒有定見,所謂:「謠言止於智者」,這就是智慧及定見、信心信念,可以斬妖除魔,定於一尊。聽別人說話要能判斷他是善意還是惡意,甚至於要去查證,求得真相,才不會誤導我們。並對講讒言者給予規勸,不可再犯,才是對整體有幫助。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人與人的衝突會不斷加據,就是覺得都是對方錯,自己沒有錯。其實已經有爭了,怎麼可能我們沒有錯?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都是「一般見識,半斤八兩」。吵得起來就是程度差不多,還有什麼好爭高下的?有人會問,有沒有可能一個人完全沒有錯,另外一個人完全錯,而且又很兇?有啊。那個完全沒錯的人都被人家罵,他是不是很可憐?不會的,那個完全沒錯還被罵的人,最後成為聖人了!

舜王(大舜),他的父親瞽叟昏聵,被後母慫恿,要殺害他,把財產都留給後母所生的兒子象,大舜覺得都是自己不對。他完全沒有錯,還反省自己不對,最後他的德行感動所有鄉鄰,孝名遠播,讓堯帝把國位傳給他,還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成就歷史上有名的禪讓政治及堯天舜日、風調雨順的盛世,百姓安居樂業。

舜有一個非常好的處事治理原則,《禮記‧中庸》孔子曰:「舜好察爾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解釋〕孔子盛讚舜的大智慧:舜帝不恥下問,廣泛聽取意見,能夠從普通人淺近的言論中,分析出其中的道理及真義;包容他人的過錯,宣揚他人的優點;從事物的正反兩端中取得平衡,並將其中最恰當的道理應用於百姓,使大家都能各安其所,各司其職。

所以我們要學習彌勒祖師的大肚能容,學習大舜的好察爾言,執其兩端取其中,不與人爭,且能和合同修、同事、同儕,那才是真正的有為的好人才,且能有所作為,發揮一己之長,帶動和諧的團隊,貢獻社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