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13(四)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23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譯文】對人施了恩惠,不要記在心裡,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記在心。
●【賞析】
常記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遭的人及所處的環境,則人間即是天堂。以忘恩負義之心看待周圍的人事,則人間即是地獄。
人總會記着一些事情,也很容易忘記一些事情。有些人往往總記着自己給過別人什麼好處,卻又忘記別人幫過自己什麼。有些人一天到晚,期待別人知恩圖報,甚且要求收回須與付出成正比,稍有「吃虧」,即怪責別人忘恩負義,甚至義憤填膺,說以後不再幫助別人了,虧本的生意不能做。
另有一些人也常生埋怨,認為自己命苦,有需要時總沒有人肯幫助自己,因此歸結到這個社會都是冷酷無情的。如果某人肯施予援手,並非由於仁慈,而是另有所圖,別具用心,所以對於他們的恩惠,也不用感恩。
要用尊重心去幫助人。甚至更善巧,比方說,兄弟姐妹情況比較不好,可是又很重自尊,「哥,你缺錢,拿去吧!」,他可能不拿。顧及他的自尊,對著他的孩子說:「侄兒,你這次考得很好,讓你父母很安心,來,叔叔獎勵你幾千塊錢。」我們用善巧的方法顧及兄弟姐妹的自尊,他定能體會我們的用意?能。這就是時時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感受。有時我們做好事,會不顧及這些,不夠柔軟,甚至還有點強勢,強迫別人接受, 這樣就不好。
《論語.為政》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其實我們能施惠,是因為當別人需要幫忙,而自己又有能力施予援手,這種幫忙,是為所應為,為所當為,是履行一個人做人的責任,也是實踐對社會的責任。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別人幫忙時,倘得到別人援手,施以恩惠,我們必牢記於心。這不僅僅因為有誰曾經幫過自己,讓自己通過難關;更要感激施惠者那份無私的愛與關懷,讓自己更深刻地體會樂助他人的道理。將來有機會就會將這分關懷與愛再從我們自己的努力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形成一種善的流轉與善的循環。
這句話強調了待人處事的態度:
•無私的付出:施惠者應當以無私、不求回報的心態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感恩的心:受恩者應當牢記別人的恩情,這不僅是感恩對方,更是感激對方所傳遞的愛與關懷。
•處世原則:這句話也常常與「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結合,成為一套完整的待人處世原則,教導人們謙遜與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