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1119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769先聖語錄 01

2025/11/19(三)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29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
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註釋】科第:科考及第。
【譯文】讀聖賢書,目的在學習聖賢的行為,不只為了科舉及第;做一個官吏,要有忠君愛國的思想,怎麼可以只考慮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賞析】
此句闡明了修身之道,讀書要有遠大的志向,要「志在聖賢」,提升自己的境界,
當官要愛國愛民,不能搜刮民脂民膏而自肥。

讀書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志在開啟智慧,志在明白真理道義,這樣讀書愈明理,愈有智慧,身心越來越輕安自在,越來越清楚明白人生真諦及自己的愿心愿行,人生沒有白來一趟。做起事來能兼顧所有人類的共同福利而不會偏私,心胸寬廣不會狹隘。這樣的人格,一定能成就為世人造福,為自己培德。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十五歲就立志學習真理大道,三十歲就能自立而廣收學生啟發弟子們的心性智慧,四十歲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歲明白天地萬物運行法則及自己應承擔的天命,六十歲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不會誤解因而誤導他人,七十歲時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行事而不會逾越法度。因此讀書的最終目標是正己成人,修己化人,為眾生謀福利,為萬世開太平。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解釋〕孟子告訴我們「君子有三樂」。第一樂就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有父母可以奉養,兄弟姐妹都很長壽,聚在一起,子孫和樂,還可以閒話五、六十年前小時候的情境,這是天倫之樂,這與性德相應。
第二樂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覺得沒有對不起上天,也沒有對不起人,良心過得去,好吃好睡,這是人生的樂事。 現在人不好吃不好睡,還吃安眠藥,還要看精神科醫師,這就很痛苦了。
第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去成就他人,以至為團體、為國家民族培養人才,這是第三樂。

今日本文「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講的就是為官者、為政者、上位者,不是只想著自身的身分地位,更重要的成就自己的操守德行、成就他人能夠為國家效力,一定要能為國家舉才、培養人才。為團體盡忠,最重要的也是發掘人才、培養人才,有人才,才能成就萬事萬物,造福人群。

孟子心繫聖道之傳,以有教無類為原則,可是若能得天下英俊之賢才而教育之,成之以道,則聖道可以傳之久遠,使後世之人得被其澤,造福百姓。

孔子有教無類,大力推廣聖賢之教,是心繫國家安危,各國國君能推行王道,使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一生廣收三千弟子,培養出七十二賢人,十位聖哲,能夠為各國君效命,以達到聖賢先王之境地、世界大同之理想,而不遺餘力。
孔孟儒家濟世救人的精神,可說是士人學子的終生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