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21(五) ●一日一箴言
《格言別錄》:1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譯文】幫助別人,做善事,最令我愉悅;認真讀書,重修養,最為人讚許。
●【賞析】此句強調了善行與閱讀的重要性,值得人們深思與實踐。
這句話是出於宋代朱熹題寫的書房對聯,可以理解的是,生而為人,行善是最基本的道德修養,而讀書則是提升自身修養的根本途徑,因為讀聖賢書能明辨是非、增長智慧,進而提升人格與品德,更是「開卷有益」的最佳詮釋。
猶太人的年均讀書量全球第一,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與之相呼應的是:這個只占世界人口的0.2%的民族,卻獲得過29%的諾貝爾獎;用一本《聖經》感召人類數千年,在各領域都大師輩出,群星燦爛;他們全球流散2000年,最終卻從115個國家移居、說著85種語言,建立國家以色列,並成了融合宗教、傳統、現代民主的經濟強國,可見讀書的作用與力量。
◎「為善最樂」:行善是最大的快樂。幫助他人、做好事,能夠帶來內心的滿足和喜悅。
◎「讀書便佳」:勤於讀書可以提升個人品格,使人變得更完美、更高尚。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家訓•為長孫永厚書扇》記載:「朱夫子曰:『為善最樂,讀書便佳。』只此二句,知其味,便是天下大福人。少年欲知為善,又必繇讀書。朱子又曰:『關了門,閉了戶,把截四路頭,正讀書時也。』何謂四路頭?人心紛擾,要長要短,皆是路頭,須自一切斷絕。養心莫善於寡欲,件件看破,都沒要緊,件件寡去,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則此心空明靈妙,人品自高,文章自妙,此為善讀書之本。」
〔解釋〕宋代大儒朱熹說:「最快樂的事,莫如行善;若能讀書,則可使人更完美。」仔細思量,能得這兩句話的旨趣,可說是有大福氣的人。年輕人想要知道如何行善,必須從讀書做起。
朱夫子又說:「眼耳像門窗,應緊緊關閉,不東張西望,且嚴格把守四個路口,這正是讀書的好時機。」如何說是四路頭?人心紛擾,一下要長的,一下要短的,如處在十字路口。所以修養心性最重要在減少欲望,一件件看得破,沒一件是要緊的,件件減少,減到不能減,最後斷除。這時內心清明機敏,品性高昇,文章暢達,這才是善於讀書的根本之道。
茅鹿門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行善修福、幫助別人,是人生最快樂的事,讀聖賢書是最好的事。
茅鹿門,即茅坤,號鹿門,歸安(現在浙江吳興)人,是明朝著名散文家,「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嘉靖年間進士。他曾經說:「人生在世,多做幫助救濟他人的事情,那麼對方對我的感激懷念,發於肺腑,溫暖入心。能得人心到如此地步,是多麼值得慶幸啊!」
古人講:「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因為我們讀書的目標是長養智慧、成聖成賢。讀一本好書,就是得到一個好老師、交到一個好朋友。讀聖賢書就是親近聖賢,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變化氣質,漸漸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提升自己的靈性。不讀聖賢書,不懂得做人處世的原則,就難免思想行為出現偏差,給自己以及家庭、社會帶來危厄。所以又說:「三日不讀聖賢書,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助人為快樂之本。積極行善,樂於助人就是給自己積累福報,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培養自己的愛心,對方得利益很小,真正得利益的還是自己。幫助人的方法有很多,人人都可以隨時去做:在公車上讓位給老人;在黑暗中點一盞燈;隨手撿起腳下的垃圾,給自己和大家一個清潔的心情;及時為口渴的人送上一杯水,不僅滋潤口唇,更滋潤心田;甚至只是一句關懷的問候,一個善意的微笑,都會帶給我們溫暖,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創造和諧社會,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格言別錄》簡介:
《格言別錄》收錄了弘一法師精選的144條格言,全部選自清代金纓的《格言聯璧》。大師與《格言聯璧》因緣殊勝,他自己說這些格言他自己恆學時習,常伴左右。
●《格言別錄》作者簡介:
釋弘一(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俗名李叔同,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生於天津,父親李世珍於同治四年中進士,任官吏部主事,叔同三歲父親病逝,次年跟隨二哥李文熙接受傳統啟蒙教育,能輕易背誦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知道相關事蹟者,都對他的才華感到訝異。曾留學日本,學習音樂、美術,專攻西洋繪畫及音樂,與同學創辦業餘話劇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開中國話劇之先河。回國後任教於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學堂及直隸模範工業學堂,翌年於上海城東女子學校教音樂。培養出許多音樂及繪畫人才。
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是出身天津的畫家、音樂家、劇作家、書法家、篆刻家、詩人、藝術教育家、漢傳佛教(南山律宗)僧侶,大家尊稱之為弘一大師。弘一法師的音樂代表作《送別》,廣為傳唱,成為經典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