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1017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736先聖語錄 01 0

2025/10/17(五)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257
人到公門正好修,留些陰德在後頭。

【註釋】
(1)修:修身養德。
⑵陰德:指在人世間所做的不為人知的善行,而在上天可以記功的好事。
【譯文】
人當了官後,正好可以修身養德,為自己的後代,積一些陰德。

●【賞析】
「人到公門正好修,留些陰德在後頭」,人在官場上修行是最好的,因為你的每一個舉動都可以使很多人受益或傷害很多人,所以做事情的時候多留一點陰德,這樣後路就多一線。修身種德,是世人都應去做的,而身在公門、身負公務的人更應如此。

人在公門好修行,身處政府或公家機關(公門)是個絕佳的修行處所,因為一心向善,心繫百姓,就會有很多機會可以制定善法,推動便民公務,服務大眾、幫助貧困弱勢的百姓。

【鳥巢禪師渡白侍郎】
鳥巢禪師與白侍郎在天界相約下凡渡眾,其一投生白家,名白樂天,官拜侍郎,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另一投生馬家,名馬天章,官拜翰林院大學士,常看經典,悟知前因,辭官往大雙林出家修行,功圓果滿,面見佛祖。佛祖問渡幾人? 言尚未渡人,但白樂天被紅塵所迷,不能歸家。佛祖請他再下凡渡眾,並且一定要渡回白樂天。
因白侍郎已年近八旬,故馬天章來到秦望嶺綠水橋邊一棵古松的鳥巢內,投入鳥卵,化生為人面鳥身,稱為鳥巢禪師,終日開堂說法,勸世渡人。一日白侍郎騎馬經過育見鳥禪詩點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侍郎若有所悟,欲拜禪師修行,但回家後又被紅塵所迷。
鳥巢禪師來到白府,題詩于牆上曰:「刀筆為官四十年,是是非非有萬千;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白侍郎看到了,當下頓悟人生的意義,不在享有高官爵祿卻製造許多是非與民怨,而是在清白無染,於是感化家中四位夫人一起出家修行。

另有一句老話非常相似:「一代做官九代冤」。人一做了官,手裡有了權,如果沒能控制住欲望,總會做一些作奸犯科、貪污納賄的事。古人認為,官員掌控的財富,都是天下百姓的民脂民膏,你不守國法官德卻貪污揮霍,就是與天下人結怨、欠了天下人的宿債。這可不是小事情。你欠的怨和債,報應在子孫後代身上,而且一報就是九代。就是說你這一代做官很風光,九代子孫要替你還債。

因此人在公門、吃國家飯,就更要修德行善,給子孫後代積福。千萬不可弄權作惡,以免報應到自己和子孫身上。

【歷史故事1】謝都事不濫殺無辜,福延子孫
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有一個土匪首領鄧茂七,在福建一帶造反。福建的讀書人和老百姓,跟隨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就起用曾經擔任都御使的鄞縣人張楷,去搜剿他們。張都憲用計策把鄧茂七捉住了。後來張都憲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謝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來的土匪,要求捉到就殺;但是謝都事不肯亂殺,怕殺錯人。便向各處尋找依附賊黨的名冊,查出來凡是沒有依附賊黨,名冊裏還沒有他們姓名的人。就暗中給他們一面白布小旗,約定他們,搜查賊黨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這面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門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並且禁止官兵不准亂殺。因為有這種措施而避免被殺的人,大約有一萬人之多。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高中狀元,官做到宰相,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進士第三名),為官清廉有德。

【歷史故事2】屠康僖辦刑案,明察秋毫不貪功,平反冤案十多起,建議減刑合天意。
浙江嘉興有一位屠康僖,起初在刑部做主事的官,夜裏就住在監獄裡。並且仔細的盤問囚犯,結果發現沒罪而被冤枉的,有不少人;但是屠公並不覺得自己有功勞,他祕密地把這件事,上公文告訴了刑部堂官。
到了秋審的時候,刑部堂官把屠公所提供的資料,擇要審問那些囚犯。囚犯們都老老實實的向堂官供認,沒有一個不心服的。因此堂官就把冤枉的,因為受刑不住被逼招認的,釋放了十多人。
那個時候京裡的百姓,都稱讚刑部尚書明察秋毫。後來屠公又向堂官上了一份公文說:在天子腳下,尚且有那麼多被冤枉的人;那麼全國這樣多的地方,千千萬萬的百姓,那會沒有被冤枉的人呢?所以應該每五年再派一位減刑官,到各省去細查囚犯犯罪的實情,確實有罪的,定罪也要公平;若是冤枉的應該翻案重審,減輕刑責或釋放。
尚書就代為上奏皇帝,皇帝也准了他所建議的辦法;就派減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剛巧屠公也派在內。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天神告訴他說:你命裡本來沒有兒子,但是因為你提出減刑的建議,正與天心相合;所以上天賜給你三個兒子,將來都有大成就,穿紫色的袍,束金鑲的帶。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應塤(ㄒㄩㄣ)、應坤、應竣三個兒子,果然都考中進士,作了高官名臣。

《了凡四訓》裡也明白說出了身在公門的善念善行,對一方百姓有大福利就有大功德。袁了凡自從遇到雲谷禪師後改變接受宿命安排的心態,積極行善,在一次減收田賦時,造福百姓,此舉即達到萬善。改變命運是積極、指日可待的,能為自己延壽、家運興旺、子孝孫賢。

以上的諸多事例,可以證明人在公門好修行,落實修道的「三清四正」,即心正、身正、言正、行正,自然可以推動便民利民的優良政策,利益眾生,造福鄉里,累積陰德,澤惠後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