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24(五)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3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註釋】(1) 「宜」:應當、最好是要…。
(2)綢繆(ㄔㄡˊ ㄇㄡˊ):纏縛。引申為修補,使之堅固。
(3) 「毋(ㄨˊ)」:不要、避免。
【譯文】
應該在沒到下雨的時候,就先把房子修補完善;不要到了口渴的時候,才想起去挖水井。
●【賞析】比喻事情要早作準備,應當在颱風季節下大雨前,就用繩索綁好門窗,不要事到臨頭才想辦法,顯得手忙腳亂又沒有效果。
「未雨綢繆」,語出《詩經‧豳風‧鴟鴞》。
原意是:趁着天晴沒下雨,趕快剝點桑根皮,把門窗修補好。後人以 「未雨綢繆」,比喻事先準備,防患於未然。
「臨渴掘井」,語出《黃帝‧內經‧素問》。
原意是:疾病已形成才用藥,動亂出現了才治理,就好比口渴時才掘井, 不是遲了嗎?後人以「臨渴掘井」,比喻事到臨頭才在慌亂中想辦法去應付。
朱柏廬在兩個成語之前,分別加了一個「宜」字和一個 「毋」字,使兩者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鼓勵我們堅毅明志,在做事之前要有豫見,有準備,防患於未然,如果事到臨頭才想辦法,就為時已晚。也正是《禮記·中庸》所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最佳詮釋。
時代愈變愈複雜,社會愈來愈多元,常聞「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因為客觀條件的改變,往往讓原先的計劃產生質變,即使事前有充份的準備,一切步驟也都按部就班地進行,但是到頭來總是事與願違,無法達成既定的目標。所以,深究成功與失敗的道理,問題癥結在於規劃項目中,有無危機處理的機制;準備的過程中,有無應對可能遭逢的障礙,如何排除。
人人都要有憂患意識,厚德大帝高老前人也曾慈勉我們要:「飽備乾糧晴備傘」,也就是「有」時要思「無」時之苦。因此,做任何事都要及早作準備,才能臨危不亂、事半功倍,也才不會淪入失敗的命運。畢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事千萬不要臨時抱佛腳,這種「有欠考慮」的思維,通常不會有好的結果;能夠事前做好周詳的規劃,即如星雲大師所說的:「有原則則不亂,有計劃則不忙,有預算則不窮。」人生才能照既定目標前進而不會有所虧欠與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