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06(四)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16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
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註釋】⑴諂:奉承、巴結。
(2)賤:不是貧賤沒錢沒地位,而是有人的身體卻做沒人格的事。
【譯文】看到富貴的人,便做出巴結討好的樣子,是最可恥的,遇著貧窮的人,便作出驕傲的態度,是最鄙賤不過的。
●【賞析】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趨炎附勢的人,他們與人交往時最看重的不是人品和德行,而是財富地位,是名片上的那個頭銜身份。
這種人每天帶著不同的面具,見到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就換上相應的面具,一天之中可以不斷地變臉,忽陰忽晴。有時候他們是令人氣憤的,有時候也是令人憐憫的。
這些「見人下菜」的人不可深交,因為當你得勢時,他們會對你笑語盈盈,把你高高捧起,處處逢迎; 而當你失勢時,他們的白眼比誰的白眼都冷,他們的冷漠比誰的冷漠都深,甚至會落井下石。
《史記·汲鄭列傳》有記載一段歷史公案:西漢下邽(ㄍㄨㄟ)有個官吏翟公,文帝時被委任為廷尉,每天總是賓客盈門,求官的、辦事的絡繹不絕。後來被貶,再無賓客過訪,門可羅雀。
最終又復官,再為廷尉,賓客又是盈門不絕。翟公為此感慨不已,於是在大門張貼告示說:「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備註〕廷尉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司法官職,始於秦朝,位列「九卿」之一。 其主要職責是掌管全國的刑獄事務,包括審理重大案件、審定律令、負責度量衡標準的相關事務,並負責全國各地疑難案件的審核報告。後來在北齊時期被「大理寺卿」取代,但官職的職能與名稱在後代多有沿用。
「趨炎附勢」是最常見的世態人情,所謂「世態有冷暖,人面逐高低」。
《弟子規》告訴我們,「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一 個人不斷重視自己德行的提升,就會受人尊重。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所以應該重德,不是重財。這幾句連在一起就是闡述「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一個人把富貴當作人生的追求,一來失了人格,最可恥。再來,貪心愈來愈重,人生會愈來愈不快樂,因為貪求富貴、貪求欲望。欲是深淵不見底,最後求不得就痛苦了。而現在追求名利富貴為人生幸福快樂的人很多,愈求愈苦,所以精神疾病在現今幾乎成為流行病了。
【當代哲人】許哲女士
新加坡113歲年輕人許哲修女(Teresa Hsu)身材瘦小,行動敏捷,銀絲如雪,耳聰目明,心懷大愛,一生助人為樂。108歲時皈依三寶,成為淨空法師的弟子。她沒有錢,別人給她錢,她就會把錢送給老人付房租、水電費、甚至於醫藥費,她認為別人給她錢就是為了幫助貧病老人,她在南非、印度、馬來西亞、尼泊爾等地設立十多所老人院。她還希望辦一個家庭式的老人院,老人來了就像回到家一樣的溫暖。
她被奉為新加坡的國寶。她的行為都是助人、奉獻的精神,所以她人格高貴。人因行為而高貴,不是因地位而高貴。所以再有錢、再有地位,如果行為違背人格義理,那就是低賤,讓人瞧不起。因此遇到貧窮、弱勢者,不能作驕態,徒然自己貶低了自己。遇貧病者要生憐憫心,生幫助、愛護的心,給予溫暖,才是慈悲善良的人。
《了凡四訓》中提到「莆田林氏,有老母好善」,做粉團給貧窮的人,而且歡歡喜喜給人家。有個人每天要六七個粉團,要了三年,她都歡歡喜喜給。所以見貧窮生慈悲心,愛護、照顧他們,結果林氏的後代考上功名的,有一升芝麻粒這麼多。福建有一句話叫「陳林半天下」,林氏的後代特別多,跟這位莆田林氏的善德流傳後代也有很大的關係。
德者本也,孝者本也,義者本也,情義、恩義、道義是根本,財是枝末。我們不能走捨本逐末的人生,更要由我們把根本之道演繹出來,把追求財富的風氣帶回到正常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