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1108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758先聖語錄 01

2025/11/08(六)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18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註釋】⑴戒:防止,避免。
【譯文】人生在世,千萬不要說話太多,話說多了必定會有失誤。
●【賞析】此句啟示人們在為人處世中需謹言慎行,反應了古人們注重修養和言行的風範。

《格言聯璧》有一句話:「言語知節則愆尤少,舉動知節則悔吝少。」謹言慎行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卻經常會犯這個毛病,想到就說,說了才後悔。說話一定要謹慎,重要的話要慢慢說,不重要的話能不說就不說,糾正的話要好話先說,責備的話要笑咪咪的說…,不經考慮的話絕對不說。
有句俗語說得好:「話到嘴邊繞三圈」,就是提醒我們這話講出去好嗎? 別人的感受會好嗎?能接受嗎? 自己想一下,如果不妥,就不要說,再修改、調整一下說法,或是當下就不說了。

說話是為了溝通、表達自己的見解,需要很謹慎,言語不可太多,因為話多易失言,說錯話就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更嚴重招來災禍。孔子教學分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言語排在第二位。言語不當,走到哪都造成是非紛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以老人家都提醒我們要修口德、積口德,不然「禍從口出」,福報全從嘴巴溜掉了。

「見人善,即思齊;道人善,即是善」,對真正有道德學問涵養的人,我們不嫉妒,讚歎他,讓更多的社會大眾跟他學習,這叫「隨喜功德」,每個人受益都跟你的讚歎有關係,所以口德很重要。一念「道人善,即是善」的功德很大,一念嫉妒、譭謗、批評,斷了很多人的信心、法緣,這個罪業就非常重了。口出善言的修養要下很大的功夫來提升;在團體或道場中,注意口德才能真正和睦相處。

「口乃心之門,言乃心之聲」言語有問題,應該是心地偏頗了,要從心地下功夫、精進。多言的行為,病在心太浮躁。
《易經》有言:「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浮躁的人話太多,心定不下來;吉祥的人很安定、安詳,言語不多。

【歷史故事】晉朝宰相謝安觀人之術
當時王羲之三個孩子去拜見謝安,見完以後, 旁邊的人就問,這三兄弟哪個德行最好?謝安說,最小的王獻之最好,他兩個哥哥談很多沒有意義的話,而他很有禮貌地問候長輩之後,就非常謙卑地聽長輩講話。因為去見宰相這麼有人生閱歷、智慧的機緣很難得,謙卑的態度一定是恭恭敬敬聽,怎麼會多話?後來確實最有成就的就是王獻之。

《弟子規》也告訴我們:「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說話的學問很多,我們要能觀照講話的存心(目的)、我們的態度好不好、講話的方法妥不妥、講話的時機對不對。一個人會非常謹慎言語,主要也是很瞭解「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言語影響很大。俗話說:「三年交情,一語寒心,溫情全失」,多年的老朋友,一句話苛刻不體恤,可能交情就付諸東流。包括自己的福報,有一句老話講:「一言折盡半生福」,一句話把半生的福報都折掉了。有的人講話真的很刻薄,講得讓人氣到說不出話,這都是損自己的德,也折損半生的福報。

「說好話,行好事,讀好書,做好人」可說是我們終生奉行的座右銘。隨時能給人溫暖,給人陽光,給人希望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