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1115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1000000890

2025/11/15(六)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25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註釋】⑴生:產生。⑵喜幸:幸災樂禍。
【譯文】他人有了喜慶的事情,不可有嫉妒之心;他人有了禍患,不可有幸災樂禍之心。
●【賞析】對他人的福禍,要有同理心,並且能以平常之心對待。

【歷史故事】負荊請罪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期,趙國藺相如因和氏璧完璧歸趙及澠池之會有大功,被拜為上卿,廉頗忿忿不平,說道:「我身為趙國將軍,有著攻城,野戰獲勝之大功,而藺相如則只是以伶牙俐齒出眾,居然位居於我之上。而且藺相如出身卑賤,要我位居其下,對我而言實在是極大羞辱。」於是廉頗便對外宣稱,如果他看到藺相如,必定對其大加羞辱。
藺相如在得知此事後,不與廉頗會面。在早朝時,經常稱病不去。有一次,藺相如出門時,在遠處望見廉頗,即時改變行車方向,以躲避他。但這個舉動使得其門客亦感到羞恥,質疑藺相如膽小怕事。藺相如無奈,只有向他們說道:「大家認為廉將軍可否與秦王相比?」眾人回答:「不可」。藺相如再說道:「即使以秦王之威,我也敢在大殿上對其叱喝,並羞辱秦國群臣。
我雖然不是甚麼勇者,但怎麼可能怕廉將軍?其實我只是顧念趙國之社稷,因為強秦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如果我公然跟廉將軍鬧翻,秦國必定趁機出兵攻趙,趙國就危險了。我之所以如此躲避廉將軍,實在是因為國家大事遠較個人恩怨為重。」廉頗在得知此事後,即時袒露背部,並背負荊棘至藺相如門前謝罪。廉頗說道:「我實在是鄙賤的人,竟然不知丞相如此高遠知見及寬宏大量,因而來此謝罪。」而藺相如亦接受了其道歉,兩人結為刎頸之交。這便是著名的「負荊請罪」。

我們看到古人的這段故事,應生起慚愧之心及讚嘆之念,看到別人成功,不是忌妒,而是覺得自己不如對方,能產生欽敬之心,才有向上學習的機會。如果升起忌妒、懷恨的心,甚至是言語毀謗的行為,那就是大大的損德。人的尊貴,並非是因為身分高貴,而是其行為仁慈、寬容,符合道德才高貴。

【春秋傳奇】
春秋時期,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蔣瑗(ㄩㄢˋ),他有十個兒子,一個駝背,一個跛腳,一個四肢萎縮,一個雙足殘廢,一個瘋癲,一個癡呆,一個耳聾,一個眼瞎,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獄中。九個兒子都有毛病,一個沒有殘缺的還死了。孔子弟子,宋國的賢人公明子皋(即高柴,字子皋)是蔣瑗的朋友,看到這個情況,很仁慈的問他說:「大夫,您當那麼高的官,平常是怎麼處世待人,怎麼有這樣的報應跟奇禍?」蔣瑗說:「沒有啊,我平常也沒做什麼惡事,只是喜歡嫉妒別人。看到勝過我的人,就嫉妒他、怨恨他;奉承我,我就很高興。聽到別人的善行,我就懷疑,鐵定是假的,鐵定是做表面;聽到別人的過惡,我就說一定是這樣。看到別人有所得,就好像自己失去了一樣 ;看到別人有所失,就好高興。」
可見人的念頭錯了都在折福,顛倒。「我就只是這樣而已,又沒有行什麼惡事。」這都是意念在作祟。所以,一念不正就造惡。公明子皋就感歎道:「大夫,您有這種心態,馬上會遭滅門之災,竟然說無所謂,一點警覺性都沒有,您的惡報不只這樣而已。」 蔣瑗一聽就很害怕。公明子皋非常有智慧,也很仁慈、善於引導人,看對方嚇到了,就鼓勵他說:「天雖然高遠,卻是明察秋毫,做任何一件善事,上天都看得到。所以如果能痛改前非,就一定會轉禍為福,現在改正還不算晚。」結果蔣瑗從此以後提高警覺,盡改前非,完全把舊的習氣改掉,不到幾年工夫,九個兒子的病一個個都好了。

我們要如何才能夠消除這種忌妒的心呢? 要一再的勉強自己去與記恨的人說其優點,那個忌妒心就會慢慢轉化為歡喜、欣賞的心,要勉力去做,這是《了凡四訓》中所說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這是一種器度,也是一種修養。
誠如《南極仙翁慈訓》所言:「寧靜的心靈,散發溫馨的氣息,不但做自己的貴人,更做父母、子女、先生、太太、親戚、朋友以及眾生的貴人,為自己造福,也造福人群,造福這個世界。」有緣相識的人,因我們溫馨的一句話而改變悲慘的命運,我們恢復了一個美滿的家庭,何其快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