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14(五)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24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註釋】⑴餘地:可供言語或行為緩衝迴旋的空間。
【譯文】無論做什麼事,當留有餘地;順心得意以後,就要知足,不應該再進一步。
●【賞析】此句勸誡人做事要謹慎、不要貪心不足、懂得知足常樂。
天、地、人三才,天地化育萬物無所求,人並列三才之一,也要以無所求的心來愛護、幫助一切人,一切生命。幫助都來不及了,怎麼還可以傷害呢?
「凡事當留餘地」:無論是待人處事,還是爭執權益,都應當留有緩衝的空間。不要把話說得太滿、或把事情做絕,避免將來可能發生的衝突和不睦。
俗話說:「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人與人不要有正面衝突,日後總會有相見的一天,到那時才不會尷尬無措。
《菜根譚》: 有一句話說得好:「路窄處留一步,滋味濃時減三分」,意思是留有餘地給別人,也給自己留生機和希望。
【《留餘匾》】河洛康家
古時候的河洛康家,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跨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祕笈在於傳世家訓「留餘」二字,康家祖祖輩輩以身作則,教導子孫處世待人的胸襟及原則,言不可道盡,福不可享盡,心量放寬,則量大福大等等。以下摘錄康家著名的《留餘匾》與大家共勉: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
‧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為人要懂得厚積薄發,處處留有餘地。就像樹木一樣,根基紮得愈深,長得愈高愈茂盛;小草每天長很快,根很淺,很容易被連根拔起。
「得意不宜再往」:當你達到一個成功或滿足的狀態時,應該適可而止,懂得進退,不要過度追求更多成就或利益。得意忘形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導致失敗。
做好事,是我的本分該做的 ;做了好事去張揚,那是沽名釣譽,是名利心在作祟,心態偏了才會有這個行為。假如盡自己的道義, 做了以後心裡痕跡都沒有,那是「施惠無念」。自己覺得應該做的,看到這麼多人一起幫忙,非常隨喜人家的付出,甚至還感恩人家的協助, 這是非常好的心態。所以貪會招來得意忘形。傲慢,覺得自己做得挺好,慢慢會膨脹自己,所以人不把心守好,災禍就來了。
《禮記》開篇《曲禮》就講,「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人在得意中,傲慢會增長。比方賺了一些錢,對兄弟講話很大聲;讀了點書,瞧不起自己的父母了。欲是深淵,要節制。覺得這些享樂很歡喜、很高興,就愈陷愈深。所以樂不可極,樂極生悲。不好的嗜欲要趕快斷掉,一般生活上的欲望要知足常樂,也不可放縱。放縱對自己對下一代都不好。
為什麼現在文明病那麼多?因為吃東西享受美食,大家都很高興,樂極會生悲。得了文明病,有的拖幾年、幾十年的都有。病從口入,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後罪孽,都是盛時造的。老來疾病都是身體好、壯年時落下的;衰後罪業,都是自己掌權氣盛時種下的因,掌權了在那裡耀武揚威,最後下位了,人家就找機會報復。所以明理的人不做傻事。所以欲不可縱,適當的生活需要,要懂得節制,不對的要趕快斷除。
懂得適可而止,得意須早回頭,這個「回首」是反省,是冷靜,是自知之明,人就不會傲長、欲縱、志滿、樂極,就不會犯這些問題。
人的財富愈跟別人分享,愈去幫助別人,財佈施愈得財富,吝嗇就不得財富。因為錢財是「有水斯有財」,錢是通貨,流動的,跟水一樣,錢假如不流了,積財喪道,喪失自己的仁道。荀子講,「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一件事能有所成就,一定是主事者很恭敬地去做這件事、去對待他人。
《資治通鑒》中有云:「其德愈盛,其心愈下;其業愈廣,其意愈謙;其時雖無虞,其自視常若天怒人怨。」德行愈高,反而心愈卑下;事業愈大,態度愈謙卑;眼前別人看著都很平安,沒什麼好擔心的,但是自己怎麼看?「其自視常若天怒人怨。」 一個處高位的人,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要怎麼來提醒自己? 比方說皇帝是天子,是全國之首領,沒有人比他高,很容易流於傲慢!我說了算!可是古代聖王多有警覺性,「我是天子,誰管我? 上天管我。」對於上天,他也是臣子,是天的兒子,他要代天來照顧子民,代天行化,只要他偏離了天道,天會怒。所以古時賢明的皇帝看到有天災,心想:「天要降罪於我,趕快懺悔,趕快到天壇去反省」。「天怒人怨」,老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是這樣戰兢惕厲,不敢放縱自己的習氣。所以「得意不宜再往」,確實是我們教育孩子處世非常重要的一種德行。
《了凡四訓‧立命之學》裡,以「謙」提醒子孫:「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告誡子孫,人不可自矜自滿,要謙沖自牧,以保平安。現今人心不如古人之善良,更應以謙虛為懷,以大愛廣行於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