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1116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766先聖語錄 01

2025/11/16(日) ●一日一箴言
《朱子家訓》:26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註釋】⑴欲:想要。⑵恐:害怕,擔心。
【譯文】做了好事,而希望他人看見,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壞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惡人。
●【賞析】
此句提出了衡量善惡的兩個標準─欲人見,非真善;恐人知,是大惡,很有見地,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操守,不是看他在人前做了什麼,而是看他一個人的時候做了什麼。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真正的善良是發自內心,不求回報。如果做好事時,總想著要別人看見,甚至以此為傲,那這份善行就摻雜了私心,不是純粹的善,而是「沽名釣譽」的偽善。什麼是真善?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完全是利益他人,是公心,這是真的。「利己者私」,還帶著目的,不管是好名還是好利,那是自私自利,「私則為假」,就不是真善,變假善了。其實行善應該是我們做人的本分,人之所以為天地人三才,與天地並列,代表人是萬物之靈,能像天地一樣去化育、去愛護萬物。所以服務、幫助人,這應該是我們本有的善性流露出來的,會覺得行善是應該的,是應盡的道義。

真正發自內心的善心、孝心,絕對不求回報,不帶目的,沒有夾雜自私自利,所以這是真善。《了凡四訓》又講「根心者真」,做的時候是發自真心;「襲跡者假」,只是做個樣子,內心不是真正的善念、愛心。
又「無為而為者真」,「無為」就是做了以後不放在心上;「有為而為者假」,做完放心上或者帶目的,這就是假,不是真善。這是真假的判斷。「善欲人見」,我們所作的善到處公佈、炫耀,別人都知道了,這叫「陽善」。還有「陰德」,「陰德」就是你做的善事沒有宣揚,人家不知道,這叫積陰德。
「凡為善而人知之」,甚至而欲人知,這叫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陰德,天報之」,積陰德,老天會回報降福;「陽善,享世名。」名也是福報。做得一定要讓人家知道,那福就已經回報了,就沒陰德了。所以「名者,造物所忌」,忌名過其實,德不配位,這都會損福。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做了壞事,還害怕別人知道,這說明此人內心清楚自己的行為是錯的,並且可能還會繼續,這比單純做壞事更為惡劣。

這句話告誡人們,真正的品德是從內心出發的,不需要外界的肯定或證明,而壞事之所以更加糟糕,是因為它隱藏著內心的罪惡感,也暗示著行為的持續性。

諸位朋友,大家想不想過太平的日子?「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 你沒有過失,人家誤會甚至譭謗、侮辱,破壞你的名聲,背了這個惡名,子孫往往可以驟發。這就告訴我們,人欠你,天會還你。所以天底下的事情很公平的,不要心裡不平。被人家罵,很好啊,因為子孫可以驟發!
現在開始轉個念吧,被人家謾罵欺侮,就是送福報給我們,因為我們子孫會驟發。
請問天底下還有哪件事是壞事?真的沒有壞事。轉個念,全都是好事,這叫「轉煩惱為菩提,化危機為轉機,化悲憤為力量」。天堂、地獄不在外面,在一念之間。這麼一轉,人人是好人,罵我的人都是送福報給我。明天開始,人家一罵你,趕快道謝「謝謝你送福報給我。」幸福啦!
要徹底了解真正的善行是「三輪體空」,行善布施後能體悟到施者(行善者)、受者(接受者)和施物(布施之財物或幫助人之善舉)三者皆是空性,沒有實體。因此可以放下執著,不會去追求福報或名相,則行善即可轉為功德,而非單純的福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