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2025年10月15日萍江竹刊電子報)

第二十單元 《心經》懶人包
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八個字,正確的讀法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是梵語Prajna的音譯,唸成ㄅㄛ ㄖㄜˇ,意思是「智慧」。
「波羅蜜多」是梵語Paramita的音譯,也有譯成「波羅蜜」,是「度」、「到彼岸」的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是「透過智慧到彼岸」。
「心」是梵語Hṛdaya的音譯,原義為心臟,與「意識心」(巴利語:Citta)不同,在此是「心髓」的意思。
「經」者路也,意思是「指導學佛者走上覺悟之路,並學習佛陀的言教身教。」。

二、「般若(智慧)」一詞最早出現於東漢高僧支婁迦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道行般若經》又名《道行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般若道行品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共十卷,後漢支婁迦讖譯,共三十品。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般若部》。

該經為現存最早譯為漢語的般若類經典。經中主要講述各種般若波羅蜜教法,此外敘述受持不同方法的功德,與《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玄奘譯《大般若經》中第四分內容(《八千頌般若經》為同本異譯。

三、佛教從一世紀傳入中國後,二世紀起開始譯經,現今所見的漢譯佛典絕大部分完成於魏晉南北朝(三至六世紀)與隋、唐時期(六世紀至十世紀初),這段時期出現許多偉大的佛經譯師。
其中以西域龜茲鳩摩羅什、西北印度的真諦、中國河南的玄奘法師與斯里蘭卡的不空等四位最為著名,在中國他們被稱為「四大翻譯家」,至於其他有姓名記載的佛典翻譯家尚有二百多位。在諸譯師們的努力下,總共譯出佛典2,100餘種,6,000餘卷。

四、《心經》的譯本很多,自姚秦鳩摩羅什翻譯之後,一直到宋朝,可以查考的,一共經過十一次的漢譯工作,前後經過的時間約六百年。而現存於《大正藏》第八冊中僅見七種《心經》漢譯本,其中四種漢譯本已失傳。

五、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西元402-412年),是《心經》最早的版本。

六、現在我們一般講誦流通最廣的是,由唐朝玄奘法師所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西元649年),共二百六十個字。

七、《心經》裡面,有二位主角,「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有些翻譯《心經》的作者,以字面上來解釋,這是錯誤的「依文解義」:
①「觀自在菩薩」:觀看自己內在的菩薩。
②「舍利子」:比喻為「自性」。

以上是錯誤的見解,正確的翻譯解釋如下:
①「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②「舍利子」: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

八、《心經》不是說給凡夫聽的。
「觀世音菩薩」為三乘開示《心經》:
①為「聲聞」開示「四聖諦」,《心經》中「無苦、集、滅、道」的空性解說,超越「四聖諦」的層面,達到「四聖諦空」的境界。
②為「緣覺」開示「十二因緣」,《心經》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的空性解說,就是說明,當沒有無明、老死的困擾,那就沒有滅卻無明與老死的需要,達到「十二因緣空」的境界。
③為「菩薩」開示憑藉「般若波羅蜜多」,而達無智、無得的菩薩空性境界。
《心經》中「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空性解說,說明「無智、無得」是菩薩的空性境界。

九、認識「聲聞」、「緣覺」和「菩薩」:
①「聲聞」是指聽聞釋迦牟尼佛聲教而證悟出家弟子。
②「緣覺」指獨自悟道的修行者,是由觀察「十二因緣」而覺悟的聖者。
③「菩薩」是印度話「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有情」是指有情愛感覺的動物。
「菩薩」的意思就是「覺有情」,意思是說「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並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菩薩乘是修習六波羅蜜多,而能自覺、覺他的聖者。所以,「菩薩」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的大聖人。

十、唸《心經》真的可以驅邪避凶,佛經有記載,忉利天的天主帝釋天曾經念誦《心經》打敗魔王波旬;唐代的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一路上也是靠著誦持《心經》,驅除魑魅魍魎,度過重重的難關,最後完成取經的任務。

在《心經》經文的最後一段,有一句佛教密宗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句「咒語」的來源,出自於密宗「胎藏界」裡的「持明院」,「持明院」裡面有一尊「般若波羅蜜菩薩」,是「大日如來」的正法輪身。《心經》咒語,就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所傳授下來的。

正確的「般若波羅蜜菩薩」咒語(羅馬拼音)的印度讀音為:
gade gade bara-gade bara-sam-gade boti-swaha
嘎諦嘎諦巴拉嘎諦巴拉僧嘎諦菩提梭哈 注意:「g」念「ㄍ」音。

十一、感謝大梵天王(四面佛)留住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由於「大梵天王」的外形近似佛像,因此多誤稱為「四面佛」。這是錯誤的稱呼,因為「大梵天王」是神(應該說是天人),不是佛。

十二、在《解深密經》中提到,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的「三轉法輪」,意思是:分三階段來演說佛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屬於釋迦牟尼佛在「三轉法輪」中的第二轉「無相法輪」時期,所演說的經典。
主要的內容,是為「菩薩」層次的眾生解說,說明世間一切法皆「空無自性」,認知到煩惱、生死是可以斷除的,涅槃是不二的。

十三、南北朝時代南梁的智顗法師在他的著作《法華玄義》裡,提出「五時教」的理論,他把佛教所有經典的內容加以分類、解釋。
從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順序,分為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名為「五時」。
《般若心經》是在第四「般若時」,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經典。

(續下期)

◎呂冬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