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1124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774先聖語錄 01

2025/11/24(一) ●一日一箴言
《格言別錄》:4
寡慾故靜,有主則虛。

【註釋】有主則虛:心有定見,則不為外物所控制,虛以待己。
【譯文】清心寡欲,就能心靈平靜,心平氣和,心有主見定見,就會處事謙虛低心。
●【賞析】不為外界的事物所誘惑就稱為心靜,不為外界的事物所張狂就稱為謙虛,勸勉人學會靜心養身,追求中庸之理,培養清閒自在的心境。

「寡欲」就是少欲,和佛家所講的「清心」是一個意思,但程度有所不同,「清心」有種超凡脫俗的意味,世俗人難以做到,「寡欲」卻是可以做到的。人心不靜,往往是因為欲望太多。
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人生如果沒有一個追求的目標,就會索然無味。對正當的欲望,每個人都可以用正當的途徑去追求,從而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但不滿足是人的本性,我們永遠不會覺得自己的欲望多。弘一大師所處的時代,大多數人都是粗茶淡飯,能吃飽穿暖,凍不著就是福氣了,如果還能穿著不打補丁的衣服,就是富有了,如果還天天奢望穿綾羅綢緞,就超出了人的正常欲望,如果此時不加以克制,就會陷入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之中,如果他為了錢做了不好的事情,就會使人生走向罪惡的深淵了。
如今,我們希望每天有美食可吃,有體面的衣服穿已經不算是奢侈的事。「寡欲」不能再以過去的標準來定。那麼,對現代人來說,欲望到底在一個什麼尺度上,才算合適呢?

其實,只要是通過正常的勞動便能夠滿足的欲望,都算正常。更重要的是,看一個人內心的欲望是多是少,可以看他在不能滿足欲望時,是否仍能安之若素,不會因此而感到不方便、抱怨和痛苦。
曾經兩個朋友一起到某個落後山村旅行,想要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環境。平時這兩個人的生活條件差不多,到了當地以後,某甲在物質極度缺乏、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吃著粗糙的食物,很愉快地體驗生活;而某乙則感到非常痛苦,每天抱怨不已,好像生活在地獄中。這兩個人在平日的生活水準差不多,顯然某乙因為欲望太多,無法滿足,過得很不快樂,無法體驗這次的旅行。

弘一大師說:「寡欲故靜」,寡欲者大都淡泊名利,注重內心的修養而不為外物所累,因而能夠在紅塵中做到「靜」。欲望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根源,當人有欲望的時候,就會為了滿足欲望而「行動」,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清心寡欲」,自然不會有任何動作。現實中的我們忙忙碌碌就是因為欲望太多,當我們滿足了一個欲望,另一個新的欲望又會產生,永遠不會有終止的時候。因此,我們始終不得空閒,難以騰出時間修養身心。

儒家認為修養身心主「靜」,所謂「靜以養德」,一個人必須要心靜如水,沒有雜念,才能做好修養身心的工作。弘一大師給了我們一個「靜」的方法,那就是「減少欲望」。當我們減少欲望的時候,世間的權勢、金錢、名利都不能動搖我們的內心,心緒就會安定,這對於修養身心是非常有助益的。

唐朝藥王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並補編《千金翼方》,他非常重視老莊思想及醫德修養。他道出長壽對大多數人而言有「五難」:「名利難去,喜怒難去,聲色難去,滋味難去,神慮難散」。弘一大師所主張的「寡欲故靜」,靜則能排除「五難」,人自然能長壽。
弘一大師更進一步提出了「有主則虛」,「有主」就是有目標,有中心思想,以自性作主。當我們做到「靜」的時候,則需要用另外一種正能量的介質來填充我們的內心,宗教的皈依法門或是有益身心的活動都可。否則,心無一物,必如無根之萍,隨波遊蕩,不知所終。

用健康的愛好代替各種欲望,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平時養成正當的娛樂及休閒活動,才能平衡緊繃的工作,釋放壓力。尤其從職場退休之後,驟然清閑下來,反而很難適應,並且身心老化、退化會很快。這時候,開始學習書法、繪畫、歌唱、太極拳等,精神變得飽滿,身體也健康了,心裡的煩憂一掃而光了,人也活得充實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