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0628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625先聖語錄 01 0

2025/06/28(六)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146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時機好,不如地理條件好;地理條件好,不如與別人相互團結。
●【賞析】此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章句》,意謂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地利」是客觀條件,是外在的,而「人和」是主觀的,內在的。好的時機是可以創造的,惡劣的環境是可以改變的,一旦喪失了良好的人群合作關係,我們就只能走向一盤散沙而失敗。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是成就事業的重要條件,它們之間輕重(主次)關係,「人和」最重要,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這與孟子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是分不開的,同時,也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是分不開的。即佔據有利的時機不如佔據地理優勢,佔據地理優勢又不如取得人心。

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因為天時是個很虛無的東西,不如地利那樣實在,而地利同樣比不上人們的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之城要比城牆堅固得多。

施政有方,得人心,自然多得助力;施政不良,失人心,當然缺少助力。
《六韜》:天道難測,地利、人事操之在我。國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國君賢明,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國君,不在天時。

【歷史故事】實戰印證:
唐高祖時,輔公祏(ㄕˊ)造反,李淵派李孝恭(李世民的堂兄)率軍討伐。大軍出發前,將領集合,飲水竟然呈現血色,滿座將領盡皆失色。主帥李孝恭神色自若,拿過水杯來,一飲而盡說:「不必懷疑,這是輔公祏將要授首(被斬)的象徵。」

與輔公祏交戰,李孝恭主力堅壁不出戰,卻派出特遣隊切斷叛軍糧道。叛軍抵不住飢餓,夜襲唐軍營地,李孝恭臥於主帳不動,叛兵無隙可乘。李孝恭因而知道叛軍求戰心切,第二天開壘出戰,先頭部隊詐敗,引誘敵軍深入,設伏兵大破叛軍。

李孝恭飲盡血水,是機智的表現,扭轉了將領對「天象示警」的認知;派奇兵切斷敵人糧道,是掌握地利的表現;遇襲不慌、詐敗不亂,是部將對主帥的信心(人和)。

《荀子‧王霸篇》中曾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在此荀子所指的「天時」指的是農時,「地利」指的是土壤肥沃,「人和」則是指人的分工。

天時、地利、人和當然都很重要,但若不能周全,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畢竟「得道多助」、「得人者昌」才是最重要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