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18(五)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166
路不鏟不平,事不為不成;
人不勸不善,鐘不敲不鳴。
【譯文】道路不鏟不修,就不會平坦,事情如果不去做,就不會成功;
人不勸導不會學好,就像鐘不敲打不會響一樣。
●【賞析】一個人要成才,必須經過千錘百煉,從小就要培養。
「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要從善的方面給予教育,使其養成善性。樹小好修正,人小好塑造。當他在小的時候出現不良行為,就要及時幫助、糾正,讓他往正道方向發展。當他年紀大了,問題嚴重了,才去教育,那困難就更大了,改正起來也更費力。如果教育不及時跟上,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難題。就如鐘不敲不響一樣,人不去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就永遠無法達到理想。事在人為,但前提是,鼓足勇氣,邁出第一步。
【兩個和尚去南海朝聖】
四川某個廟裡有兩個和尚,一個比較富有,另一個很窮。有一天,富和尚起了個念頭,他心想:普陀山是我佛門聖地,哪天我若能去朝聖,也不枉做一個佛門弟子。然而,由於四川到普陀山路途十分遙遠,在古代交通非常不便,沿途必定困難重重。富和尚左盤算、右盤算,又想:要到南海去得雇條船才行,這一路上不知道要多少花費呢,萬一錢不夠用怎麼辦?他再三猶豫,遲遲不敢有所行動。
巧的是,窮和尚也想去普陀山朝聖,他便把這想法告訴富和尚,說:「師兄,我打算到南海去朝聖,你以為如何?我想聽聽你的意見。」富和尚大吃一驚,問:「你沒錢,哪來的盤纏呀?」窮和尚回答:「師兄,你怎麼忘了,化緣是我們出家人的本分,我只要帶一個瓶子一個缽,就可以上路了。」富和尚以不信的口吻說:「我這幾年來,一直想雇條船到南海去,一直都沒能去成,你沒錢只靠化緣,這樣能到得了嗎?」
窮和尚笑一笑,沒再爭辯,第二天一早,他果然帶了一個瓶子、一個缽就上路了,沿途化緣,白天趕路、夜裡找座廟掛單,好不容易終於讓他抵達了普陀山。朝完聖,他高高興興地又沿途化緣回來。走到山下,遠遠地看到富和尚,他興奮地招手喊道:「師兄,我朝聖回來了!」富和尚對著他端詳了一會兒,問他沿途的情況,然後很慚愧地說:「還是你行,我有上南海朝聖的心,卻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一直沒去成,你能堅定意志、馬上行動,達成了願望,唉!我真慚愧。」
人的潛力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我們自己不去挖掘,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到底蘊藏著多麼豐富的寶藏。因此,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揮自身的價值。很多時候,阻擋我們的,也許僅僅是思想上的桎梏。我們在糾結的路口張望,遲遲踏不出第一步。這也就是為何我們沒有成功,而任何事不去做,就永遠無法成功。
「子不教,父之過」,子女成長的好壞,長輩負有極大的責任。若要孩子成為大器之才,必須在孩子心中植下博愛之心。有了博愛之心,才有施愛於他人的可能。
「教不嚴,師之惰」,學生能否受教成長,師長有最大的責任,是否因材施教?是否有發出關心?是否以誠待人?是否公正不偏袒?是否有耐心傾聽?是否誨人不倦?
人人都需要明白自己的使命,謹守自己的崗位,全力以赴,做一支點亮的蠟燭,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