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某天放學回家,突然說:「爸爸,今天安親班有個同學,突然站起來走來走去,讓老師很頭痛!」她補了一句:「這不是第一次了。」
我聽了,倒不陌生;許多家長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
孩子在學校坐不住,三不五時就起來走動。
他明知道不能動手,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寫作業三分鐘熱度,但打電動卻能一玩兩小時。
這些情況,不是你教不好,也不是孩子故意搗蛋,而是,我們對「專注力」,有幾個常見的誤解。
迷思一:專注力是天生的,只能接受與認命
你可能覺得孩子「天生坐不住」,但事實是,專注力像肌肉,是可以訓練的。透過遊戲、引導與環境設計,孩子是可以一點一滴,把專注能力練起來的。
我們確實需要接納孩子的獨特性,不代表什麼忙都幫不上。
迷思二:無法專注,就是沒家教,要勤教嚴管
「不專心就要處罰!」這種想法很常見,但也很危險。過度高壓只會讓孩子更焦慮、關係更疏離,而真正的改善,來自理解與方法。
規範是需要的,但不能用來代替理解。
迷思三:能專注就等於「不分心」
這是最大、也最普遍的誤解。很多人以為,專注力只有一種,就是維持「不分心」的能力。
事實上,專注力有五種:
一、持續性注意力:長期穩定地把一件事執行完成
像是:坐著寫完功課,或看完一本書。
二、選擇性注意力:能排除雜訊,專注在某一個焦點
像是:能忽略身旁的聲音,專心聽老師說話。
三、交替性注意力:能在不同任務之間快速切換
像是:在課堂上寫作業,老師叫名字時停筆回應,再繼續寫。
四、分散性注意力:能同時處理環境中的多個刺激
像是:一邊聽老師敘述,一邊抄寫重點。
五、集中性注意力:保持適度警覺,而能即時反應
像是:聽到叫名字能馬上回應。
孩子不是「不專注」,而是專注的型態跟你想的不一樣;每一種注意力,都可以被訓練、被看見、被肯定。
說到訓練,我就想起,從幼兒園開始,我女兒就超愛「走迷宮」和「找不同」。每次去圖書館,她都指定借這類遊戲書;她會一頁頁破關,每過一關都會大喊「我贏了!」我看她玩得入迷,也放心極了。
因為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正悄悄鍛鍊她的專注力、空間感、手眼協調、任務執行力。
沒錯,只要是遊戲,孩子都會超專注。對幼兒來說,比起一直「叫」他們專心,更有效的訓練方式其實是「玩」。專注力,不是叫出來的,是玩出來的。不只專注力,語言力、學習力、情緒韌性等,也都是如此。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文章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DFG5Uef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