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

20250906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
695先聖語錄 01 1

2025/09/06(六) ●一日一箴言
《增廣賢文》:216
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

【註釋】
⑴一字:指訴狀或供詞。
⑵公門:舊稱政府官署。

【譯文】老百姓一旦吃官司進了衙門,就再也休想平安地出來了。

●【賞析】比喻訴狀或供詞進了衙門,就無法撤出或更改。傳統的「官本位」思想,一直流傳了幾千年,「官」總是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老百姓作為被統治的對象,是盡量不想同官府或地方惡霸打交道的,因為一旦惹上官司就很可能傾家蕩產,甚至無故受牢獄之災,皮肉之苦還是小事,每日處於生死關頭,能否見到明天的太陽才是大事。

歷朝歷代的冤獄簡直不可勝數,而歷代清官僅有西漢趙廣漢、北宋包拯、明朝海瑞和清朝于成龍等幾位較為人熟知的清官代表,他們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盡忠職守、廉潔奉公,潔身自愛,贏得了當代及後世的尊敬與讚譽。

「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原指訴狀一旦進入官府,一則是官府訴訟制度嚴謹,二則是主政其人的個人認知及判案決斷力為主,審理中想做任何細微的文字修改都很困難。說明任何案件或文書一旦進入官府受理程序或公開場合,就無法更改或挽回局面。這個說法源自宋代的佛教典籍《普燈錄·黃龍慧南禪師》,原句為:「一字入公門,九牛拽不出」,並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被廣泛應用,用來警示人們在做決定時需要非常審慎,因一旦做出決定,其後果就難以改變。因此普通百姓是不願意輕易打官司的。至於官司能否勝訴,就要看金錢的魅力了,沒有錢的人是打不起官司的。

「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與「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形成意義相當的對仗,古時亦有一句俗話說:「有理無錢莫告官」,也是此意,顯示各朝各代均有政治腐敗,官官相護,認錢不認理,貪贓枉法之舉,到處皆是。

現代的社會是法治的制度,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原告可以請律師,被告也可以請律師辯護,沒有錢的被告,政府也提供義務辯護律師。當然律師也有良莠不齊的現象或是經驗能力不同,結果也會有所不同,並非強調自己有理就會獲判無罪,一切攻防都是依據證據確鑿性及被告的態度,有時社會輿論的譁然之聲也會影響最終審的判決。

所以最佳的待人接物處事原則就是禮敬一切萬有,為人謙恭、愛惜物命、處事明理,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相安無事,造福鄉里,一生心地光明、無憾無悔。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