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大成人後,才發現與父母相處並不容易。尤其是,明明心裡一再提醒自己:「冷靜,不要回嘴!」,但父母的話才剛落下,火氣就衝上來,語速比腦子還快,說出口的話更是尖銳傷人。等情緒退去,才又陷入自責:「為什麼我又忍不住?」
你得知道,這不是你脾氣不好,更不是修養不足,而是一種根植在體內的「自動化反應」,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理解:
*第一,回嘴,是對舊記憶的反射動作
父母的話語之所以刺痛我們,不只是語氣或內容,更是因為那勾動了童年的記憶。
小時候,每一次的否定、比較、嫌棄或冷落,父母不是故意要傷害你,但卻早已在你心裡留下刻痕。

所以你不是只是在對一句話反應,而是對著舊經驗爆炸。
*第二,大腦「戰或逃」的本能機制
回嘴往往不是理智選擇,而是大腦的本能。腦中的「杏仁核」一旦感受到威脅,就會啟動「戰或逃」反應。父母一開口,你感到厭煩,能閃多遠就多遠,但當你需要與父母朝夕相處,無處可逃時,就容易進入「戰鬥」模式,而回嘴就是最快的自我保護。
*第三,回嘴背後有著深切的期待
陌生人的批評,你能一笑置之,但父母的話語,卻像審判一般。因為從小我們對父母,就有著最最深的期期待,渴望被看見、被理解、被肯定。長大成人後,這份期待,仍然存在。而當期待一次次落空,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批評,而是被誤解的憤怒。

所以,回嘴往往是一種急切的抗議:「請你看見真正的我!」
*回嘴確實能為你的不滿短暫出氣,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深深的愧疚。於是,許多成年子女與父母的互動,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① 父母開口→情緒被觸發;
② 忍不住回嘴→情緒短暫釋放;
③ 愧疚升起→自責不已;
④ 更加敏感→下一次更容易被觸發。
*那麼,我們究竟可以怎麼做?
當你理解上述機制之後,我們就能不再把回嘴視為與父母相處上的失敗,而是一份訊號,提醒自己:我的內心深處,仍有需要被看見與安頓之處。
在這裡,我提供你三個應對策略,讓你嘗試與練習:
一、延遲反應:在開口之前,先深吸一口氣,給自己三秒鐘,暫時不回應,有機會接回理智線。
二、低度回應:用「嗯,好」、「我知道了」等中性短句回應,看似消極敷衍,但卻能避免情緒大爆發。
三、自我接納:若不小心又回嘴,不要陷在自責中,而是告訴自己:「我正在練習中,下次我會做得更好。」,放過自己吧!
*回嘴會傷人,但憋住又很痛苦。
然而,真正的成熟,不是一味期待父母改變,而是調整自己,學會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動,找到新的選擇。
最終,回嘴不是你的錯,而是一個訊號,提醒你:內心仍有需要被看見的地方。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文章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z85gKZ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