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與青春期孩子的相處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常感到不知所措,究竟是管多一點好,還是管少一點好?以及,什麼要管?什麼就別再管了?

麻煩的是,明明是出於保護,孩子卻說你不信任他;明明是好意提醒,孩子卻反應激烈,甚至翻臉不理人。

對青少年的父母而言,最大的教養挑戰之一,就是管教的寬鬆程度。因為,你總是會擔心:「放手太多會不會是縱容?」而「收得太緊是否影響親子關係?」

*青春期是孩子逐漸長出獨立意識、自我判斷與價值觀的階段,即使如此,該有的界線與規範,依然不能少。然而,這時候的界線,不再只是父母單方面的規規定,而是一次又一次,親子之間「磨合」與「協商」的過程。

你不需要什麼都放,也不必什麼都管,但你可以把握以下三個層次的規範原則,明確區分:什麼該管?什麼可談?什麼要放?我們把與青少年有關的規範,分成三個層次,包括:該管的「底線」、可談的「原則」,以及要放的「自由」。

*第一層:該管的底線
這一層的規範關乎人身安全、法律與基本責任,是父母不可妥協的底線。父母有責任明確表態並堅守原則。
常見的包括:
.晚上的門禁時間;
.出外需告知去處與同行者;
.禁止飲酒、吸菸、吸毒,或進入高風險場域;
.網路活動的安全守則;
.未經允許不可離家出走或夜不歸營;
.不得無故缺曠課或不寫作業;

這些規則是需要被孩子理解的「安全防線」,沒有討論的空間。你可以溫和地說明原因,堅定地表明你不會讓步,但不需要為底線感到抱歉。

*第二層:可談的原則
這些範疇具有彈性,會因孩子的年齡、自我管理能力,與家庭情境,而有所不同。建議以「引導討論」代替「單向命令」,很多時候是需要互相協商後,再來共同遵守,也可能不斷滾動修正。
常見的包括:
.數位工具(手機/平板)的使用時機、時間與地點;
.讀書時間與學習進度的安排規劃;
.是否參加補習、課後社團或營隊活動;
.家務分工的項目與頻率;
.零用錢的使用規則與用途;
.平日或週末的作息時間。

青少年總是想爭取最大的自由空間,因此,討論與協商的過程難免有些火藥味。父母記得要安定自己的情緒,方能充分聆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的感受,也誠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在雙方的期待間取得共識。

*第三層:要放的自由
青少年正是探索與豎立個人價值觀、行事風格與個人喜好的時期,大人應留給他們足夠自我探索的空間。有時候,孩子的選擇可能會讓你皺眉與不解,甚至看不下去;如果不牽涉安全或法律,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父母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常見的包括:
.髮型與穿著穿搭風格
.喜歡的音樂或追隨的偶像
.興趣選擇
.對時事、信仰、性別議題的觀點
.對未來方向的選擇
你不必認同他喜歡的東西,但你可以選擇不干涉。

*以上三層分類,並非絕對。每個家庭的界線會因為孩子的能力、父母的價值觀與整體文化而有所不同。
有的家庭願意讓孩子在深夜創作,因為信任他自律;有的家庭嚴格限制手機用途,因為發現孩子一滑就失控。

關鍵不在於「設定規範」本身,而在於「持續對話」與「共同承擔」的過程。就算是給孩子絕對自由的空間,仍應關心孩子的選擇,適時給予意見,而不是就此放生孩子。

放手,不代表放生;設界線,不代表不信任。
孩子需要空間,也需要方向;需要自由,也需要提醒。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文章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PEtW1vPk/

返回頂端